简介:大凡文艺作品总是于潜移默化之中,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思考、回味、启示、彻悟的感情陶冶和享受,而显示出作者立意的初衷和作品主题的思想价值,达到作者与读者(观众)心灵的相通和理解。新编古代戏《女皇与公主》《秋鸿传诏》《焚佛记》(均见《当代戏剧》)《贞观遗恨》等,其思想的锋芒所向,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阶层: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标准、正与误、生与死的裁决,均权衡于是否有利于其统治地位与权力的巩固。武则天宠爱琵琶公主,处处真情可见。她允诺公主与平民樵夫的爱情结合。但当欲娶公主的边将史云,以大兵压境相威胁时,是要天下?要皇权?还是成全
简介:6月19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中国巡演上海站演出中,穆特女士在演出现场请拍照听众退席的事件在全国媒体中引起轩然大波。顿时间舆论哗然,支持穆特,谴责不文明行为,并在观众素质和城市文明问题上大做文章。新华社撰文表示:穆特女士用美妙的音乐以及中断演出的激烈方式给国内听众上了一堂“文明教育课”;杭州日报则以“喜儿的倡议以‘文明看戏’为荣”为题撰文;而在穆特中国巡演第二站的北京,媒体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北京演出现场千万不要出这种丑;而爱乐人士们在世纪剧院前厅展示的倡议书,更是成为舆论焦点。很遗憾“小提琴女神”中国行引发的最热门话题不是莫扎特,但“穆特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许不仅仅是国民素质问题……
简介:一、知识的耐用性将大幅度减少,比起人的生命短得多。将来一个人曾经在某大学获得某种学位,并不能代表他对某个学术领域有足够认识,人们亦不能期望一生中只做一份工作或从事同一行业。教育程度再不以学历为衡量,而是以一个“终身学习户口”概念代替。二、教育再无专利,大学教育的垄断会彻底崩溃。因为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使教育越来越趋向全球化。按这个趋势将出现各种形式的大学,有些是实体大学,有些是虚拟的网上大学。三、学习可以多点“进入”和多点“退出”。就是说一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随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出教育体系,而不是现在一定要某年龄读某书,读完某书升某班。所受教育可能以护照形式记录,并随身携带进出教育体系。四、现在一般来说是“教大于学”(即教师决定学生学什么),将来是“学大于教”(即是学生决定教师教什么)。尤其是当办学经费跟学生走的时候,更加是市场主宰一切。五、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有限,各办学机构自然要竞争,教学要形象化才有吸引力。将来出现明星教授或者最前卫的大学并不奇怪,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信息社会。六、将来单一学历越来越少。一个学士学位不知代表什么,是教了3年、学了3年、见了3年、坐了3年,还是什么?总之一切要重新界定。...
简介:<正>一、这是人民的愿望自从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以来,在各个战线上,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一些名字是十分响亮的,如武松、罗成、穆桂英、花木兰、黄忠、赵云、诸葛亮等等,人们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当作自己的骄傲,当作比勇敢、比干劲、比智慧的标兵,甚至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生产队;这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尊敬的英雄的名字,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最大众化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代名词。尽管他们都是古代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但在今天,在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里,人们却通过自己的想象,又赋予古人以新的生命,好象他们仍然活在我们身边,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活在我们新时代每一个英雄的身上。为什么这些文艺作品中的古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