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两年来,闽南一带看过我创演的《方言喜剧小品》VCD专辑的观众,知我者称我大有进步,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我自1961年考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训练班学戏(应工丑行),从艺三十六年后,又得以领导荐拨“改行”当了将近十年的泉州南音乐团的艺术管理。然而,三十六年的粉墨春秋,三十六年的舞台表演艺术生涯却是我一生中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演员情结。尽管日间有诸多行政事务需要协调、奔走、解决,但是,到了深夜躺在床上昏昏入睡,依稀梦里的我,似乎还在舞台上扮演着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陈三五娘》的“卓二”、《苏秦假不第》的苏秦兄“苏乙”、《陈仲子》的“公孙樵”,以及现代戏《柯山红日》的“土登活佛”、《海岛女民兵》的特务“刘阿太”……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一幕幕叠出闪回在脑海之中。
简介:历史不会忘记,1776年,在平定大小金川乱事后,清朝宫庭中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种表演形式,据《清宫史续编》记载:“太和殿筵宴之礼,恭遇万寿圣节正庆及元旦、国庆……内务府官员引朝鲜俳,回部、金川番童等呈百戏。毕,各退。每岁除旧,赐外藩蒙古王等,宴于保和殿……届日……金川番童等各献杂戏,毕集柢侯。”对这些献艺的番童,许多朝庭官员只知他们居住在北京香山(西山),北京人因视其服饰、习俗奇特,误为苗人,故称此地为西山苗寨,这样一代代以讹传讹至1982年经人考证后,复更名为嘉绒藏寨,他们是如何来到此地的呢?他们是乾隆皇帝打金川后俘掠的嘉绒藏人。1747年(乾隆十二年)今阿坝州的金川县,小金县(俗称大小金川)因上层土官头人之间为了边界、领土之争发生了叛乱,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乾隆皇帝为了疆域的稳定、政权的巩固,遂发兵20万前往大小金川平叛,1749年平息了叛乱。乾隆36年(1771年)大小金川复又叛乱,土司头人间结盟反清,时年6月,乾隆皇帝又遣重兵前往清剿,战事延续到1776年方告结束,两次战争相隔20多年,战争共进行了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