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风格是艺术史家对艺术品热衷阐述的问题,是对其品质特质的直接把握。但“风格”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在现阶段已经贬值到陈词滥调的地步,必须找到那些连贯而又能区别、易于变更的研究因素,使它们在某一时间、期限和地点的转换中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风格,意指某个艺术家或一个群体的经久不变的形式,有时也指个人或群体的恒常要素、特性和表现。其表现为一种动机或者一种格式,或者在某些对艺术品特质的直接把握中以便界定和确认作品的区域或时期,从而在多种作品以及彼此的文化间建立某种联系。对美术史家来说风格是研究的基本对象。他研究其内在的一致性、其生命史、其形成和变迁的问题。
简介:任灏先生在青年版第4期中批评周俊杰文章中说:“以草书而论,周俊杰得张旭、怀素草书之气,点画形态见蒲作英之貌而多出些渴笔少了些淋漓与畅达,笔意、线性中的转、折有毫芒太露之嫌,损坏了线质的圆融、流畅。”对此,我不能苟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也是他的性情、人文精神体现。阳刚大气与阴柔婉约都是审美范畴,不可强求一二一或二一二,半斤八两均衡。历史上赵之谦以柔媚的线质写北碑,吴昌硕写《石鼓文》一味地阳刚,他们都成功,成为后世追摹的典范。周俊杰先生也不必做温柔的“乌托邦”,继续阳刚大气风格的挺进,巩固自己的艺术风格,创造大格局、大气势的书法艺术作品。再问一句:任灏先生,你能写出周俊杰大气的作品吗?该不会是只知临渊羡鱼,而不会结网捕鱼的空头理论家吧?□风格不可强求!北京@王孙一
简介:我认识沈浮同志比较晚,1942年,他从成都来到重庆,先后自编自导了《重庆24小时》和《金玉满堂》两出话剧,我才同他熟识起来。不过,1942年离今天也几乎近半个世纪了。在这半个世纪里,沈浮同志编导了许多部杰出的影片,如《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解放前)、《李时珍》、《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解放后)《曙光》(“文革”后)等等。但是他的贡献远不止此。不仅因为他曾长时期担任海燕厂的厂长,因而海燕出产的影片中都灌注着他的心血,而且由于他的乐于助人的热情,各厂编导们往往都争取把自己的剧本、样片送给他看,求得他的指点和帮助,而我们的“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