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化”或“经典化”的走向,必将经历当代社会“个性化”的选择与重组,并逐步脱离先前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当代”与“当代人”的创造。本文作者从一个城市的民族民间舞蹈生成、存活、发展形态的调研出发,立足从“实践中_来到实践中去”的“叙说方式”,“以点带面”,试图对“都市化”语境中的“广场性”与“剧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评论。
简介:关于我国胡琴的起源,民族音乐先师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简称《史稿》)中说;“这时候(指唐代)已有两种拉弦乐器:一种是轧筝,约有七条弦,是用竹片擦弦发音的。一种是奚琴,有两条弦,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间发音的。后者是后来胡琴的前身”(上册235页)。可是,最早记载奚琴的是北宋末年陈旸的《乐书》(书成于1011年),与奚琴演奏方法相同的“嵇琴”,其记载时间也不出上下。而胡琴呢?此前两百多年的唐朝便有记载了。所以,杨老在注释中说:根据推断,奚琴“可能是唐代已有”。由于这种推断的支配,产生了如下论点:1.将奚琴的产生由“可能是”变成肯定是唐代已有,现在,进而推至“隋唐”时已有;2.将唐、甚至宋代胡琴说成是”泛指”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