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嘉藏族历史明镜》(以下简称《明镜》)是南2009年藏文书籍《》(《嘉藏族历史》,2002年)编译而来的,原著由嘉藏人白湾·华尔登历时十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查写就。存保持原著主题的基础上,编译者经过适当剪裁和少量史料补充,将原来的29章编译精简为11章,主要内容未变,大体仍旧按照远古、古代、近代的编年顺序,叙述嘉藏人和嘉藏区历史的源流和演变。

  • 标签: 嘉绒藏区 藏族历史 2009年 《明镜》 材料收集
  • 简介:藏年的传说郑传发居住在川西峡谷地区的嘉藏族,很古以来就有过嘉藏年的习俗。嘉藏年不同于内地的春节,也有别于其它藏区的藏历年,它具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色彩,是当地民族风俗最集中、最典型、最彻底的反映。每年冬月11日前,藏家山寨碉房就全部用白泥浆粉...

  • 标签: 嘉绒地区 妖魔 母亲 大儿子 嘉绒藏族 峡谷地区
  • 简介:早在光绪年间,有不少人对辫子已经产生厌恶而鼓动辫。但当时广州社会流行的粤讴(民歌)告诉我们,把长长的辫子去掉并非易事。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辫者。据说,第一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自由父),时间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接着是孙中山、陈少白在日本剪除辫子。冯自由说:"乙未(1895年),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

  • 标签: “辫子” 故事 《马关条约》 光绪年间 鸦片战争 旅日华侨
  • 简介: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嘉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 标签: 嘉绒地区 藏族 丧葬习俗 生死观 墓地
  • 简介:绿蒿是罂粟科绿蒿属植物的统称,世界共有49种,主产于亚洲中南部,以中国最为丰富,有40多种,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等西南地区,大多集中分布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

  • 标签: 绿绒蒿属 罂粟科 高山草甸 流石 雪域高原 总状绿绒蒿
  • 简介:初次听到丹巴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里有美女,入秋的心在经历了一个懒懒的夏天后开始舒缓过来,带着些好奇我决定去看看她。

  • 标签: 风情
  • 简介:民国初期的"辫运动"是始于南京临时政府的一项政令。非常有意思的是,最近发现了江苏省南通县(今通州市)"总司令长兼理民政长"在"民国元年五月",即1912年5月发布的"遵饬"辫的告示,再次证实了鲁迅关于"革命"之初辫子之真与假的描述,是多么逼真!告示首先转示了省都督令:据民政司称,民国成立,秩序大定。满清垂辫恶俗,应及早剪除。叠经本都督府通令在案。查近来通都大邑,于去辫一事,早已习为固然,见垂辫者引为奇辱;而穷乡僻壤,风气闭塞,未经剪去者亦间有之。官吏表率人民,商界开通较早,自应率先剪发以为之倡,而在各种学校职员、教员、学生人等,系地方众庶所观瞻,为风俗改良之先导,若复意存留恋,社会更何望一新?合再严切申令,

  • 标签: 剪辫运动 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初期 通州市 各种学校 告示
  • 简介:清末宣统年间,我在武昌陆军测绘学堂读书。除学习日常课程外,还偷看了一些革命书报,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讲稿、文章,认识到非推翻清王朝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当时,大部分同学是“共进会”成员,我经王寿介绍,亦加入进去。其代表人物为方兴、甘绩熙、李诩东、朱次璋等人。同学们经常在校秘密传递革命信息,联络校外新军代表,积极策划起义。辛亥首义前夕,共进会在测绘学堂内掀起了一场辫子风潮。一天,下晚自习后,我和李翊东、戴维夏一起,准备了几把剪刀,在同学中倡议辫子,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成。剪去辫子就意味“背叛”清朝,有杀头的危险。但同学们无所畏惧,人人争先恐后喧哗不已。于是,我将一个铜脸盆翻过来,在底面上画了一

  • 标签: 剪辫 辛亥首义 共进会 测绘学 记大过 孙中山
  • 简介:马连喜,1937年出生,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第一届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他自幼受家庭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善于剪纸。他的剪纸广泛吸取中国南、北剪纸的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在构图上多采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见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作品既具有北方的大气,又不失江南的精巧、洒脱。他善用以红为喜的民俗手法来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生活,

  • 标签: 南京市 艺术处理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美术大师 1937年 工艺美术师
  • 简介: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嘉藏族土司档案是研究嘉藏族土司的珍贵资料。近年来,笔者对部分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通过这一工作,对嘉藏族土司档案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拟通过介绍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探讨嘉藏族土司档案的内容,分析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资料的价值。

  • 标签: 嘉绒藏族土司 档案资料 价值
  • 简介: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襄樊汉江古码头挖出的卵石中,出水大量古代钱币。主要以明末清初钱币为主,最多为乾隆通宝,其余多少依次为康熙、雍正、顺治通宝,而嘉庆之后的钱币却少。这说明,这一古码头在明末清初为鼎盛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出水的清代钱币中,边钱不少。仅笔者收集达500余枚,多数为康熙通宝、雍正通宝,其次为顺治通宝,而乾隆通宝仅10余枚,嘉庆、道光少,各数枚。这些边钱,大多剪去边缘,文字较完整;但也有不少只剪去边缘一半,并经打磨,但凿痕迹仍清晰可辨;也有不少凿甚多,并伤及文字。

  • 标签: 古代钱币 嘉庆 雍正通宝 康熙 乾隆 襄樊
  • 简介:石硕在《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嘉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 标签: 象雄 嘉绒 汉文史籍 论点摘编 川西北地区 民族研究
  • 简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在朝廷主导的改土为屯政策下,大量汉人开始进入青藏高原东端的嘉藏族地区。从居住格局来看,部分汉人群体居于山地并与嘉人错间杂处,不具备人数与文化优势;从地方性基础来看,土官势力抬头,其身份逐渐向土司恢复。由此,部分汉人发生了由文化表征适应自然环境,到土地、房名制度上融入土司制度,并最终发生身份认同改变的转变。

  • 标签: 嘉绒藏族地区 汉人移民 本地化 边疆
  • 简介:本系列书评是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才让太教授共同主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助的“藏学人类学阿坝研究”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为了深入理解作为整体的嘉文化,更有效地展开实地历史和民族志调研,项目组定期召开研讨会和读书会。

  • 标签: 藏族历史 文化研究 中心与边缘 读书报告会 嘉绒 历史书写
  • 简介:2008年春,笔者在吐鲁番市红光旧货市场购得一批古钱币(卖方是一位维吾尔族农民,自称是艾丁湖乡人,几年前因盖房在自家大院挖地工时出了这些钱币),约4公斤左右,全是清朝制钱,笔者以每公斤高出废铜一倍的价格买了下来。拎回家拣选出1300余枚,

  • 标签: 吐鲁番市 私铸 清代 出土 2008年 维吾尔族
  • 简介:一、人胜人胜和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

  • 标签: 剪綵 春幡 札胜
  • 简介:在我国古代货币系列里,五铢钱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各种钱币中行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因而此类铜钱版别繁多,其中磨边五铢钱、边五铢钱、凿对文五铢钱、铸对文五铢钱,便是由于制做工艺与加工工具不同所致,把它们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下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敬请师长与同好斧正。一、磨边五铢钱(图一)磨边五铢钱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货币经济的混乱、币值不

  • 标签: 五铢钱 对文 版别 古代货币 大泉五十 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