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早在光绪年间,有不少人对辫子已经产生厌恶而鼓动剪辫。但当时广州社会流行的粤讴(民歌)告诉我们,把长长的辫子去掉并非易事。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剪辫者。据说,第一个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自由父),时间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接着是孙中山、陈少白在日本剪除辫子。冯自由说:"乙未(1895年),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
简介:民国初期的"剪辫运动"是始于南京临时政府的一项政令。非常有意思的是,最近发现了江苏省南通县(今通州市)"总司令长兼理民政长"在"民国元年五月",即1912年5月发布的"遵饬"剪辫的告示,再次证实了鲁迅关于"革命"之初辫子之真剪与假剪的描述,是多么逼真!告示首先转示了省都督令:据民政司称,民国成立,秩序大定。满清垂辫恶俗,应及早剪除。叠经本都督府通令在案。查近来通都大邑,于去辫一事,早已习为固然,见垂辫者引为奇辱;而穷乡僻壤,风气闭塞,未经剪去者亦间有之。官吏表率人民,商界开通较早,自应率先剪发以为之倡,而在各种学校职员、教员、学生人等,系地方众庶所观瞻,为风俗改良之先导,若复意存留恋,社会更何望一新?合再严切申令,
简介:清末宣统年间,我在武昌陆军测绘学堂读书。除学习日常课程外,还偷看了一些革命书报,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一些讲稿、文章,认识到非推翻清王朝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当时,大部分同学是“共进会”成员,我经王寿介绍,亦加入进去。其代表人物为方兴、甘绩熙、李诩东、朱次璋等人。同学们经常在校秘密传递革命信息,联络校外新军代表,积极策划起义。辛亥首义前夕,共进会在测绘学堂内掀起了一场剪辫子风潮。一天,下晚自习后,我和李翊东、戴维夏一起,准备了几把剪刀,在同学中倡议剪辫子,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成。剪去辫子就意味“背叛”清朝,有杀头的危险。但同学们无所畏惧,人人争先恐后喧哗不已。于是,我将一个铜脸盆翻过来,在底面上画了一
简介: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