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意象 庚信 枯树 庾信 中国文化研究 《哀江南赋》
  • 简介:民间剪纸中常见以鱼、凤、蝶、猫、虎比附男性,以莲、牡丹、葫芦、瓜比附女性,又常合二而一为"猫卧莲"、"鱼钻莲"、"金鸡探莲"、"鹭鸶绕莲"、"鸡卧牡丹"、"蝶闹牡丹"、"蝴蝶戏牡丹"、"蝴蝶扑瓜"、"蝴蝶闹西瓜"、"老鼠吃瓜"、"蝴蝶扑莲瓶"、"鱼卧盆"、"双猫卧盆"①……以寓婚姻及生殖繁衍之意.

  • 标签: 民间剪纸 组合意象 民间习俗 表意方式 民间文化
  • 简介:说到黄牛,自然与古代的牛耕有关。在土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关牛和牛耕较为著名的故事就有三则:《黄牛大力士下凡》、《牛耕地的传说》和《布柔游》。其中,前两则属于神话和半神话,后一则却是生活故事。本文以前两则故事为主,重点探讨一下土族原始农业的起源以及牛耕神话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原始农业 黄牛 文化意象 土族 神话传说 生活故事
  • 简介:梦,这一难以捉摸的斯芬克斯之谜,古代文人对它情有独钟,将它作为抒发自我情愫与内感的道具。在文人笔下,梦不仅是纯粹的生理学专有名词,已经演绎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特殊的情感表达术语,成为文人心灵与潜意识折射的产物。梦的景象,梦的意识,梦的境界,梦的气氛...

  • 标签: 古典文学 《红楼梦》 《诗经》 梦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 《楚辞》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城市意象 中古 乐府诗
  • 简介: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 标签: 老子 哲学
  • 简介:苍凉美是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文本中的审美表现。它是东方的,也是女性的。张爱玲在创作上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她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

  • 标签: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小说 悲剧意识 女性意识 月亮意象 女性原则
  • 简介:中有不少与渡水有关的诗,对这些诗,现、当代学者多从原始思维、原始宗教入手分析.实际上,这些诗所描述的地理位置大多可考,乃实写当时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现实基础.而就其意象内涵来看,则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渡水的死亡恐惧意识、由河流而产生的空间阻隔意识、把渡水和婚恋相比附的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物象的水平,也是有更多现实性的.

  • 标签: 《诗经》 渡水诗 意象内涵 社会学 民俗学
  • 简介:东晋在中国史上是个颇为特殊的时期,不妨说是门阀政治的典型形态。在文学史上,东晋同样也很特殊,虽然历来对其文学成绩评价不高,但将它放在整个文学史上估量,却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 标签: 意象化 东晋 文学史 文学评论 文化精神
  • 简介:我国古典诗词(包括曲,下同)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一种特定社会职业作为表征的渔父,篇什多,咏者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在《小隐自题》中如是说。其实何止是图画,抒发隐逸思想的诗词中也是如此,“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①“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②,“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③,那么,渔人又为的什么呢?“古来贤哲,多隐于渔”④,这固然是一种答案,但从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渔父的作品来考察,这一形象的意蕴远非一个“隐”字所能概括。可以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和功利价值,而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深刻哲学意义,足以传达主体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

  • 标签: 中国 古典诗词 渔父意象 文学研究
  • 简介:本文介绍托马斯·莫尔的晚期思想,认为晚期的托马斯·莫尔并非是一个为教皇而殉身的时代落伍者。相反,他是一个更加现实地坚持自己信仰的乌托邦共产主义者。晚期的莫尔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更加坚定地走向人民,因而同腐败势力实行了公开决裂。晚期托马斯·莫尔的革命者形象和在他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革命寓意,因此,是不容轻视和贬低的。

  • 标签: 世界托马斯·莫尔 中的革命 思想中的
  • 简介:<正>“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一)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 标签: 文艺美学 “意象” 审美意象 中国古代 发展史 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