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时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尺寸: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器身高14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器身宽46厘米重量:94.2公斤器身呈长方形,周围由数层粗细不...
简介:文章主要从命名、形制和演变等几方面对铜鏂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鏂的形制不同于碗、簋或豆.故其名称也不同。鏂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早期为深腹、矮圈足,后逐渐深变为高圈足、浅腹。出土器物组合及文献均说明鏂应为盛器。文末对瓯的形制及用途也稍作说明。
简介:1982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镇东27.5公里处、元代上都城故址南门外地表采集到一件元代铜象棋子——“砲”。这是继1959、1960年间在此处发现元代铜象棋子“马”和“仕”之后的又一新发现。“砲”子为圆形、状如古代之铜币。重12.2
简介:众所周知,曾轰动一时的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村一座商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109枚商代铜贝,从而,把中国铸币时间向前推进了四个世纪,被认定为中国铸币之滥觞。命名为“保德铜贝”。1990年由中国钱币学会监制,上海造币厂铸造,采用两色镶嵌工艺,将“保德铜贝”列为珍品系列纪念币的第一枚向海内外限量发行。再现了“保德铜贝”的风采。
简介:<正>1982年2月,广汉县南丰乡一村一社社员挖土筑墙时,在距地表50厘米处发现元代铜权一件(图),当即交县文化馆保存。权为青铜铸造,出土时表面有一层绿色铜锈,
简介:<正>“文化大革命”中,原荆门县文化馆在本县永圣公社(现改为永圣村)征集到一组明代铜俑。铜俑共10件,其中男俑8件,女俑2件。调查得知,铜俑系“文革”前兴修水利时在水渠通过的一座墓中挖出。据当时参加修水渠的农民反映,随铜俑出土的还有一盒墓志铭,被当作“四旧”砸烂丢弃。时隔
简介:近几年,藏品市场出现一种铜质鱼形器物。据说,这种鱼形器物最初是在清朝晚期被发现的。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这种鱼形器物通常被认定为“铜鱼”。“铜鱼”虽然出现多次,但人们对其真实用途,各抒己见,原因是对“铜鱼”特性还不够了解,对它与货币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笔者对其颇感兴趣,通过有关近代出土考古资料,就实物的形态追根溯源,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以取共识。
简介:地处三国古战场的宜昌市(古夷陵之战遗址),近几年出土了许多古钱。但很多古钱被送入废品收购门市部。甚至当作炼铜的原料,化为乌有。本人业余爱好收集古钱币,对此深感可惜,于是克服困难,争取多方支持,尽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力抢救出一批比较少见的古钱,这里仅列出数枚,供读者参考,亦希望有关单位为保护国家文物而努力。
简介:<正>《江谦考古》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刊载一件战国中晚期量器铭文。内容涉及楚国的历法、城邑、职官、量器等方面,史料价值甚高,周世荣同志已有专文研究,周文(杀隶)定矜慎,考释简赅,多有可采。一九八七年秋,笔者赴湘西开会,?次长沙,承周同志热情帮助,有幸摩娑铜量原物,不但得以核对铭文若干文字笔书,而且识出“七月”合文,此后又形成一些看法,凡得十则,缀成此文,以做为对周文的补充,并藉此向周同志鸣谢。铜量铭文五十六字,加上合文(享月、之日、二十、七月)整六十字,全铭(杀隶)定
简介:关于胆铜生产的起始汪圣铎THEBEGINNINGOFTHEPRODUCTIONOFCOPPERBYCHALCANTHITE¥WangShengduo(18)Theproductionofcopperbychalcanthitewascloselyre...
简介:去年十月,庄浪县南坪乡一村民手持一尊铜鎏金佛像来博物馆要求鉴定,声称在取土时发现的,共二件。我们问明情况后,及时将这批文物征收入库,经鉴定属唐代铜鎏金菩萨造像。
简介:元明之际的铜火铳崔树华“火铳”一名始见于《元史》卷一四五及《明实录》卷一六。有的文献中,或称“火筒”①,“亦谓之炮,又谓之铳”②,或称“铳炮”③;实物上的铭文,或称“筒”④,或称“炮筒”⑤,或称“铳筒”’⑥。所指都是本文所述之铜火铳。铜火铳,这种金属...
简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市文物管理处从废品收购站收回一件青铜佛像,收回时佛像的双膝处已被砸残,后背及座子已砸变形,左膝处有修补痕迹。但整体形状基本完好,大致可以恢复其原状(如图所示)。该尊佛像以红铜为主要成分,螺发,肉髻细而高,髻顶有圆球形宝珠,发际线在额中略向下呈弧形,脸部瘦削,眉心有白毫,短下巴,双耳下垂,胸部肌肉隆起。披袒右袈裟,露右乳,
简介:邢台出土西汉早期铜纽钟1996年6月19日,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邢台市桥西区配合基建工程进行的文物勘探发掘中,清理出土三枚西汉早期铜纽钟。铜纽钟出土于距地表5米深、方向北偏东10度的砖室墓内,墓室结构为双砖平摆顺砌,青砖呈“人”字形平铺地面。三枚铜纽钟...
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正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而唐代的青铜佛教造像,就是这枝娇艳的奇葩.唐代青铜佛教造像不仅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铸造技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简介:1987年12月,在仁寿县东方红乡红兵村动土兴建仁寿县丝绸厂时,发现一铜钫和其它铜器(已腐蚀难辨).除盖顶在挖掘时误作硬石而导致三小孔外,其余均完好.
简介:<正>朋友!当你来到藏区抬头望见喇嘛寺庙屋顶闪光的金瓦、发亮的佛徽法轮、阴阳鹿、宝瓶、圣幢时,你定会产生一种神圣、庄严肃穆之感,同时,会为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烁的这些鎏金制品而唱绝的。铜鎏金工艺是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一种古老手工技艺,它在大藏经“甘珠尔”部中属“大五明”之一,称“工巧明”(藏语称:bzo—rjg—pa)。传说:藏族铜鎏金技术在唐代由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经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生产实践,将此工艺继承并发扬光大,才达到今日炉火纯青之境地。
简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劳动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洛阳,曾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的都城。
简介:<正>1986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山东长岛召开第六届年会,湖南省博物馆的周世荣先生在一篇题为《湖南出土战国秦汉铜器铭文补记》的文章中发表了一件楚国铜量的铭文,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得以看到这一宝贵材料。去年,周先生在《江汉考古》1987年2期上又发表了《楚(尹阝)客铜量铭文试释》,吸取裘锡圭、李学勤、林澐、李家浩等多位学者的意见,对铭文做了很好的考释,但阅后感到有些问题
简介:
铜禁
铜鏂小考
元代铜象棋子
“保德铜贝”溯往
广汉发现元代铜权
荆门明代铜俑初探
“铜鱼”货币特性之我见
从废铜中抢救古钱
长沙铜量铭文补释
关于胆铜生产的起始
庄浪出土唐代鎏金铜佛像
元明之际的铜火铳
一件征集的铜佛像
邢台出土西汉早期铜纽钟
唐代铜鎏金西方三圣造像
仁寿出土战国双耳铜钫
藏族工艺技术——铜镏金简介
洛阳古代冶铜业发展述略
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
介绍一件元代铜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