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50年代,川西考古工作队对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蜀文化遗址的初步调查,预示对古蜀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7月上旬,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都市考古工作队、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的重新调查,拉开了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神秘的帷幕。为了证实龙马古城是否为长江上游早期城邦和古人类的发祥地,同年10月至12月,上述三单位联合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一个从未发现过的文化类型——宝墩文化。1996年,都江堰芒城遗址发掘,1997年,崇州双河遗址试掘,继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崇州紫竹等史前城址相继被揭开面纱。2000年后,又在大邑发现同一文化类型的城址。这八座同属宝墩文化类型的城址都在成都西南,其中有四座在文井江流域、六座在古江原县境内。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的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简介:据有关谱牒资料记载,张化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第二十二代孙,张九龄的第十八代孙,原居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镇,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年)入闽居宁化县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张化孙(1175~1267年),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自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宫店前上吉街。元配陈氏(1174~1262年),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年)谥惠二娘,俱赠恭人。生18子,有108孙。其墓在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又称“倒插金钗”自然造型,碑石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