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因其贴近生活,取材丰富,历来为百姓所喜闻乐见.民国时期的对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不仅让人读了会心而笑,更在笑过之后临联反思,回味不已.下面将选取其中的妙笔生花者与读者共赏.曾为朝臣、又当总统、再称皇帝——袁世凯这位“乱世英雄”的曲折经历显然是时人撰写对联的绝佳题材.“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精要地总结了袁自飞黄腾达到身败名裂的一段政治生涯,且叙且议中将这个高级政客翻云覆雨、贪得无厌的丑恶本性暴露无遗.袁世凯登基复辟时,一派浊浪滔天、群魔乱舞的景象,一联以概之就是“洪水槽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此联联首冠有“洪宪”二字,一针见血地向世人揭示了这场闹剧的实质.当时福州某报曾刊出讨袁征联,上句是“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園”字出“袁”入“或”即为“(?)”字,表达了国人驱逐窃国大盗、恢复中华民国的强烈呼声.不久袁氏失败病殁,有人灵机一动摹仿老袁的口吻对出下句:“余临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余字代替首字在
简介: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曾开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编纂;又曾开四库全书馆,历时10年,编成《四库全书》。他本人则诗词、对联皆通,而且创作数量很大。他曾数次来河南,留下了一批堪称上乘的对联佳作。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清高宗巡祀中岳,有题中岳庙数联。天仙宫联云:石宝灵虚参秘,玉膏凝润普元符。“”和“符”是道家用来“驱鬼召神”或“延年益寿”的秘密文书。对联以皇家口吻赞颂天仙,一派阔大气象。行宫联云:仙馆挥弦调颍水,书岩琢句撷嵩云。借颍水以调弦,撷嵩云而入句,皇帝的休闲雅趣的确非“草民”可比。对联紧扣地理特色,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可移往他处。前殿联云:二室集神庥,阴阳式序;三台垂福荫,风雨以和。“二室”指嵩岳太室、少室二山;“三台”为中岳名山,汉武帝巡祀中岳时命名。对联表达了阴阳合序、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二殿联云:长衡泰华恒,永凝礻是福;包伊洛氵廛涧,并效灵庥。称嵩山为“五岳”之首,赞中岳汇聚诸水;“凝福”、“效灵庥”则是对中原的祝愿。乾隆皇帝这一次到中岳,也视察了名刹少林寺,并题写了几副对联。题千佛殿联:山色溪声涵静照,喜...
简介:班房,又称班馆,是明末以后迄有清一代在国家正式的监狱之外由地方官吏非法设立的管押轻微未决人犯及干连人证的场所。所谓差馆、押馆、卡房、歇家、便民房、自新所、候质所、知过亭、支搁亭、中公所等等,均名异实同。笔者在通过对班馆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和班馆现象的文本信息分析后,引入资源、实践与时空概念对班馆的结构化过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与其说是将班馆作为实体加以把握。毋宁说是将班馆置于行为过程的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目的则在于采取新历史法学的路径勾勒“纸面法”与“活法”(或者说“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律表述”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帝国的法律和法律的帝国视为多元的同一,认为班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博弈/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