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案交涉中,李鸿章始则积极关注,继则奉旨就近在津会商,终以全权身份主持订约。虽然他借助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促成了案件的议结,但进退两难的处境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复杂矛盾心态,使其在交涉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妥协性大大超过了抗争性。另一方面,案交涉中李鸿章体现出的外交认识与策略,对其日后的外交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滇案交涉 李鸿章 总理衙门 威妥玛
  • 简介:我们去到的这几个县城,大多有一条小江小河穿城或绕城而过。有了江河的陪衬,这些小城的风光就增色不少。山水画山水画,有了山,有了水,自然就生成一幅幅很美的图画了。1962年寒假期间,在贵州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读大三的我,曾受省美术家协会派遣,与杨长槐、何伊华两位同班同学一起,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行写生。

  • 标签: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写生 美术家协会 贵州大学 山水画 艺术系
  • 简介:在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抗日战争中,有几支地域色彩鲜明的武装力量,以不同凡响的战绩令人刮目相看,永载史册,川军、军、桂军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北上抗日的军中,由卢汉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奔赴台儿庄战场,唐淮源统率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奔赴中条山。结果,军作,

  • 标签: 中条山 滇军 国民革命军 将领 抗战 抗日战争
  • 简介:金属铜的生产贸易,是清代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了清代中期汉口铜材市场的来源、规模、价格、用途等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1766—1779年间汉口的铜业危机。从研究可知,汉口商铜规模在乾隆朝中期已经达到了每年100万乃至200万斤以上,除部分供应政府铸币外,用途主要还是民间铜器加工业。其来源主要是云南私铜,这说明云南私铜的规模很大。非法的私铜从云南来到汉口,变成了合法的汉铜,这表明商铜的存在有助于钱法的顺畅流通。汉铜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表明了当时全国统一的商铜市场的存在和规模,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由的全国性金属市场的需求。

  • 标签: 清代 私铜 全国市场 汉口 云南
  • 简介:文化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的一支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以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特征来看,既有源自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有大量来自周边地区,如中原、巴蜀、岭南等文化的影响,还有来自更为遥远的欧亚草原、南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因素,因此文化是杂糅了大量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一支复合型文化.其中,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使其显得与周边一些典型农耕民族的青铜文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 标签: 滇文化 北方地区文化 族群
  • 简介:马际昌(1861—1949),回族,号逸仙,云南玉溪红塔区大营村人,清末民初长期担任大营清真寺管事,其事迹鲜见文献记载。据坊间采访得知马际昌的大致情况是:有文化,被尊称为“大先生”,家族曾经委托其整理续写马氏家谱;其家曾悬挂别人赠送的《孝廉方正》等3块额匾;其在世时,坊上与马姓回族祖居地玉苗村的彝族保持良好关系,时有来往,1945年玉苗彝族还专门派人到大营探望他;其子马遇伯曾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上校团长④;其孙有介良、世良、安良,其中马安良退休后服务坊上,现任玉溪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州城清真寺管委会主任,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马际昌事迹不彰,几近泯没。即使采访其孙辈,亦了解不多,语焉不详。笔者在南著名回族聚集地——玉溪大营村考察回族史迹与现状,发现清末几通碑刻与马际昌有关,反映了他作为大营村管事和17个回汉村庄总理首事,品端学粹,堪以总理,热心教门,服务乡里,维护回汉团结,成绩显著,驰名南。笔者正是从碑刻中知道马际昌,走近马际昌的。

  • 标签: 回族 碑刻 伊斯兰教协会 清末民初 国民革命军 文献记载
  • 简介:本文依据大量档案及文献,阐述人民政府在川藏区推行人民币、禁用银元、改造旧领域、深化及拓展民主改革的过程。首先,在追溯改革前藏区货币流通的由来及概况后,阐述人民政府推行人民币等的努力,揭示和平解放后西藏与内地交流畅通,公路通车后运输便捷,大量银元流向西藏、走私商品流入内地等滋生的后果及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映上层人士及群众的相关要求,说明推行及扩大人民币、禁止银元流通等也是民主改革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阐述了各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银元“西流”与外货“东进”的努力,说明只有深化及拓展改革,改变旧的体制,才能从经济领域完成民主改革,维持改革取得的成果。

  • 标签: 经济领域 货币流通 人民币 银元 藏区 改造
  • 简介:探讨礼俗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人类学家以"礼物交换"为切口,早开先例。虽然他们对于经济主义原则是否完全适用于"崇高性"礼物交换过程,还持有争议,但是基于礼俗消费的人类学研究视角已波及全球。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俗文化及其礼俗消费持久且深厚。近来,除了继续围绕国家"大传统",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子之外,关注民间"小传统",探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非制度性因子,正逐步深入。就广西而论,学者运用"文化—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近代本土礼俗文化及其若干经济发展问题,但研究略显"泛民俗化","消费研究"还有待完善。桂东南区位优势明显,礼俗消费及其"礼俗史"发展独特,建构出一种兼容岭南"那文化"古典式的农耕品性、泛北部湾船埠河海贸易模式和多族群传统手工制作等特色于一身的"礼俗经济"体系,是深入研究广西传统"礼俗消费"的一个典型实例。

  • 标签: 礼俗 消费经济 小传统 桂东南 经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