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蒙古文报刊史上,清末吉林省出刊的《蒙话报》(Mongγolüge-ünbodorol)因创刊早、出刊时间较长而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1986年,我在编著《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内蒙古图书馆印行,1987年)时曾为该刊写过约400字的提要。就目前所知,这大概是国内对该报的首次介绍。1999年12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文报刊简史》(Mongγolsoninsedkül-ünteükentoimo,蒙文),内中关于《蒙话报》的篇幅达27页之多,而且利用了蒙古国学者德力克先生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该刊的了解。但同时,一些说法也使我产生了疑问。承特古斯朝克图先生热情帮助,
简介:1923年,柳亚子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会同江苏吴江黎里区教育会、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等9个团体,团结了64位倾向进步的知识分子成立了《新黎里》报社。柳亚子自任总编辑,毛啸岑任副总编辑。经过两个多月筹备,于4月1日正式发刊。《新黎里》报四开四版,每月1号、16号发行。初期每刊600份,中期达1000份,最多达1120份。发行范围颇广,国内遍布所有省份,国外发到南洋和美国。创刊伊始,《新黎里》气势凌厉,连续推出旅大问题、婚姻问题、劳动纪念等特刊。在担任繁重的总编工作之余,柳亚子撰写了一篇篇泼辣锐进、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提倡新文化,宣传劳工问题。《新黎里》报以它崭新的面貌一登上舞台,就被家乡父老誉为“
简介: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一“孤岛”初期,由于日寇强行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施新闻检查,并通过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报刊,因此,自1937年11月下旬起,除《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刊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继续出版外,大批抗日报刊纷纷迁往内地和香港,或毅然停刊,以示决绝。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载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上海“八一三”抗战后形成的强大的抗日报刊阵营遭到毁灭性摧残。为了能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爱国的新闻工作者曾尝试创办纯翻译的抗
简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报”,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报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报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即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结局不言而喻,“一会三报”尚未形成气候,即遭清廷查封。在京城一片萧瑟的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