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4年11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办主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召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丁宏、王建民等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高丙中、陈岗龙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万建中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陈志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以及西北各地区高校等50多位有关学科的各路老中青名流学者齐聚金城,在紧凑有序、共识有备而畅所欲言的会风中,以践行为依据、中国特色道路理论为目标,广开言路,简约而热烈地回顾了往昔,总结了经验,实事求是地为发展学科、建立中国学派各自讲述自己故事,达成共圆中国梦的认知共识。
简介:在清代的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与满文初级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教育史与版本学的角度考察“十二字头”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的结构是满洲人的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的“十二字头”与汉人的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教材。最初的《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的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的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的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与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的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简介:埃及的本土埃及学,经历了一个酝酿、开拓、发展、繁荣的发展历程。接受欧洲近代文化的知识分子,努力传播埃及学的知识,为本土埃及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本土埃及学发轫于欧洲列强斗争的夹缝中,形成了以卡马尔为代表的第一代埃及学家、以哈桑为代表的第二代埃及学家,这两代埃及学家是本土埃及学的开拓者。在1922年埃及独立、图坦卡蒙法老陵寝发现的刺激下,埃及学领域也出现了反殖民主义的声音,从而极大促进了本土埃及学的发展,本土埃及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第三代本土埃及学家群体,他们的成就得到了西方埃及学界的认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本土埃及学进入繁荣期,第四代本土埃及学家在考古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简介:魏晋玄学“自化”论强调:在彼我关系中,只有让相对于己我的他物、他人自化(自由),己我才能自化(自由),经创造性阐发和转化,这可以成为维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价值原则.与传统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结合在一起,又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协调不同文明关系基本的文化战略理念:物物自化,人人自化,国国自化,文文自化,则天下大同: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不让他国文化自生、自化、自成的国家,其本身文化也很难自生、自化、自成。深入系统研究玄学“自化”论,对于探索支撑中国道路的价值原则、筹划国家文化战略、重新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反思西方文化价值逻辑等,均有重要助益。
简介:丁明俊教授等几位学者共同完成的《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丁明俊教授2007年成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教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有选择性的对哲合忍耶宣化岗拱北组织与经济运行、虎夫耶北庄门宦的教权演变、嘎德林耶大拱北门宦历史及组织特征、伊赫瓦尼“海乙制”组织、西道堂“大家庭”组织方式、民国时期回族社团组织、现当代各级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拱北在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组织动员回族穆斯林向灾区同胞捐款捐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