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之州治,在浔水南山石间。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南绝水,有山无麓,广百寻,高五文,下上若一,曰甑山。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恒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独立不倚。北流浔水濑下。又西曰仙弈之山。
简介:杨兰春以《朝阳沟》为代表的现代戏曲作品,经受住了大浪淘沙,迄今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这不仅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贴近人民生活,而且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杨老编导的戏,具有醇厚、芬芳的乡土味和中原地域色彩。特殊的对象范围———河南农民,特殊的语言方式———俗白而又凝炼的诗化的中州语,特殊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传统戏曲小说、曲艺的明朗、抒情的喜剧风格,里面蕴涵了深深的农民性、大众性。河南豫剧来自民间,是大众的,特别是农民的戏曲。杨老编导的戏曲大都取材于农民,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戏”。在这些农民戏里,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血肉丰盈的农民形象:老支书、二大娘、拴保等等。这些农民形象,填补了戏曲舞台的空白。塑造舞台形象是戏曲创作的中心。杨老编导的戏曲,能魅力经久,就在于他成功地塑造了这些舞台艺术形象。在农民性这个话题上,杨老谈了自己作品着重表现这方面的来龙去脉:1953年,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豫剧团(豫剧三团的前身)。那个年代已揭开了戏曲改革的序幕,明确提出“戏曲现代化”的口号。他不愿躺在传统戏的遗产上吃现成饭,决心写点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物的东西,这也是他最熟悉的。因为他自194...
简介:自50年代始,我即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与许多大中学校有教学、科技方面的联系,也曾到工厂蹲点调研,对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科学发明有所了解。从70年代初起,我在省科委工业处、农医处、办公室工作了20年,参与或负责过课题调研、工作检查、经验总结、成果鉴定、星火计划的实施、技术市场的建立、软科学研究、科技法规制订等科技管理工作。1990年退休至今,受聘省科技志编辑室任编辑、副主编,参与编辑出版省科技志和湖北省科技年鉴,还为国家科委、湖北年鉴、武汉年鉴写点材料。我大半生的岁月和主要精力奉献给科技事业了。回眸近50年湖北科技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可喜变化,实在令人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