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意象”一词最早出自于《周易》,其中“象”是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意”指的是哲学思想中的精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作者、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受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审美艺术情境。

  • 标签: “意象” 北京 审美意象 艺术家 《周易》 哲学思想
  • 简介:<正>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意象 庚信 枯树 庾信 中国文化研究 《哀江南赋》
  • 简介: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突出创作个性和成就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诗篇,但他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却做着“永恒的苦役”。他的苦恋,是一种执著而崇高的追求,透露出诗人纯真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其中的苦恋意象颇为独特,充分折射出他的感情经历。

  • 标签: 戴望舒 意象 苦恋 诗歌 爱情
  • 简介:人口数量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他们关于宋代城市等级的看法,研究思路都是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记载中偶存的宋代城市人口数据的片断信息,归纳得出结论,但相互间歧见颇大。其实,宋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表述更多地是出于意象,宋人的这种意象,与其说主要依据于实际人口数量,不如说依据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因此在时人意象中城市规模的差序格局就形成了都城百万家、路治十万家、州军与重要县城万家以及一般县城数千家这样几个等级分明的序列。这说明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在两宋士人的心目中,城市的行政地位比它们的实际规模更为重要。讨论宋代城市发展史不应忽视这一史实。

  • 标签: 宋代 城市 人口规模 意象
  • 简介:民间剪纸中常见以鱼、凤、蝶、猫、虎比附男性,以莲、牡丹、葫芦、瓜比附女性,又常合二而一为"猫卧莲"、"鱼钻莲"、"金鸡探莲"、"鹭鸶绕莲"、"鸡卧牡丹"、"蝶闹牡丹"、"蝴蝶戏牡丹"、"蝴蝶扑瓜"、"蝴蝶闹西瓜"、"老鼠吃瓜"、"蝴蝶扑莲瓶"、"鱼卧盆"、"双猫卧盆"①……以寓婚姻及生殖繁衍之意.

  • 标签: 民间剪纸 组合意象 民间习俗 表意方式 民间文化
  • 简介:《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研究唐代南方的著作。该书体例清晰,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对于唐代南方的研究影响深远。然该书亦偶有疏漏。现就书中论及的“红豆”“竹马”“红盐”等问题,加以考证、补充,以求证于方家。

  • 标签: 《朱雀》 薛爱华 红豆 竹马 红盐
  • 简介:说到黄牛,自然与古代的牛耕有关。在土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关牛和牛耕较为著名的故事就有三则:《黄牛大力士下凡》、《牛耕地的传说》和《布柔游》。其中,前两则属于神话和半神话,后一则却是生活故事。本文以前两则故事为主,重点探讨一下土族原始农业的起源以及牛耕神话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原始农业 黄牛 文化意象 土族 神话传说 生活故事
  • 简介:梦,这一难以捉摸的斯芬克斯之谜,古代文人对它情有独钟,将它作为抒发自我情愫与内感的道具。在文人笔下,梦不仅是纯粹的生理学专有名词,已经演绎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特殊的情感表达术语,成为文人心灵与潜意识折射的产物。梦的景象,梦的意识,梦的境界,梦的气氛...

  • 标签: 古典文学 《红楼梦》 《诗经》 梦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 《楚辞》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城市意象 中古 乐府诗
  • 简介:一.引言百寿图深藏于广西桂林永福县百寿镇百寿岩内。大寿字撑起了百寿图的框架,高约175厘米,宽约148厘米。在大寿字笔画中阴刻有一百个小寿字,小寿字旁有至少一个印章。百寿图刊刻于公元1229年,下令摹刻百寿图者为知县史谓。百寿图是百寿岩中第一通摩崖石刻,也是现今所见中国时代最早的集古代单字诸体为一身的古代摩崖石刻(图见封二)。

  • 标签: 意象分析 广西 摩崖石刻 永福县 古代
  • 简介:老子哲学、美学是一种立象观道的人生态度。相对于可读(解)的名,老子眷注于一种可静观的象。本文立足于象的本体自觉,揭示古典意象理论尚象特征的价值根源。老子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意象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联而不是理性对应。意象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根源于老子哲学、美学价值祈求的影响。在此种影响下,古典意象终于走出认知理性框架,祗向于对境界的瞩目。

  • 标签: 老子 哲学
  • 简介:通过访谈问卷、草图绘制、因子分析及现场路线记录等方法,对西湖周边游客及其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游客对于微观空间的意象,并抽象得出了宏观空间结构意象。通过这些数据,试图探讨游客的路径选择与空间意象是否存在关联度,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何种强度的关联度。研究结果显示,环西湖的游客主要有两种空间活动类型,即全体利用型和周边利用型,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每种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这与图片辨认得分结果及所绘制的意象地图中空间意象五要素出现的频数相吻合,即旅游者对空间意象的感知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路径选择行为,可感知到的意象要素越多越能帮助旅游者做出最合理的路径抉择。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西湖环湖景区规划与设计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路径选择 空间意象 认知地图
  • 简介:苍凉美是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文本中的审美表现。它是东方的,也是女性的。张爱玲在创作上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她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

  • 标签: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小说 悲剧意识 女性意识 月亮意象 女性原则
  • 简介:"王粲登楼"这一经典审美意象,在其后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出现,多被用以寄托作者的羁旅思乡之情。明人刘基的词中,"王粲登楼"这一意象也不断重复,通过对王粲《登楼赋》分析,结合刘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似可从中管窥到刘基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 标签: 刘基 王粲登楼 意象 矛盾心态
  • 简介:滨水景观在当今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特别是江南的水环境的建设。本文通过意象分析、滨水景观艺术性的分析、城市色彩意象分析与人文意象分析,初步探求出在江南城市滨水景观中应该将斑块和廊道与城市色彩在设计中灵活运用,并加以整体规划,更好地建设我们江南的城市滨水景观,达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江南 城市滨水景观 艺术性 意象
  • 简介:旅游目的地意象是入境游客对目的地认知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意象为研究内容,通过4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开放式语句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开放式编码抽取了旅华美国游客对中国意象认知的11个主范畴,主轴编码构建了典范模型,继而开发了入境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的故事线.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特征是游客目的地意象形成的因果条件;目的地所提供的各项旅游服务以及人际互动成为重要的中介条件;目的地意象形成的主要脉络是情感涉入;游客的目的地城市意象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

  • 标签: 目的地意象 扎根理论 典范模型 美国游客
  • 简介: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苏州古典园林 空间意象 旅游者 意象地图
  • 简介:本文是一篇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综述,在回顾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内涵结构、形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时空变迁规律研究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发展的未来,而景观设计、创意策划和信息传播则是旅游目的地意象应用的新方向;我国学者还应重视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积极开展中西贯通的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意象 研究进展
  • 简介:《魏风》是2000多年前的魏地民歌,经过文人的整理和加工,成为《诗经·国风》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入雅文学殿堂。产生于此地的《芮城歌谣》(未刊稿)①则是现当代当地俗文学的代表,由于它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感觉不到其价值,学术界对其关注和研究十分有限。通过对两者之间动植物意象、地域的对应研究,能够比较深入探讨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 标签: 《魏风》 魏地民歌 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