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登歌"释义"登歌"又名"登哥"、"登謌",古代"登"、"升"通用,故"登歌"又曰"升歌",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礼乐文化现象,大约起源于周朝宗庙祭祀礼,亦用于乡饮酒礼、大射礼等,是这些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朝廷祀典、朝会宴飨等仪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登歌"最早见于记载周朝礼仪的《周礼》、《仪礼》、《礼记》之中,以下是"三礼"中"登歌"和"升歌"的使用情况:《周礼》"登歌"出现两次,"升歌"无;《仪礼》"登歌"无,"升歌"出现十次;《礼记》"登歌"出现两次,"升歌"出现十二次。如:《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①《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牧》、《皇皇者华》。"②《仪
简介:本文以陈师曾《读画图》为研究起点,对于近现代艺术史上这幅融合中西画风的作品,结合当时历史原境与画家思想,做出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同时联系陈师曾其后发表的为传统中国画强力辩护的《文人画的价值》—文,从图文之间产生的悖论张力,可见陈师曾在短短数年间的画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与调整。这种突然转化的动因是什么?本文结合其十余年间的诸多画学思考与实际践行,探求陈师曾被艺术史研究所遮蔽或忽略的另外—层面相。陈师曾既热情拥抱过西学,也进行过许多调和中西的绘画试验,画学态度却又在1920年之后产生激变,也因此固化为为传统文人画激烈辩护者的历史角色。本文即由此切入,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及陈师曾在中国绘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及其所面对的时代命题与自我困惑。
简介:我在1925年入燕京大学。当时校址在北京城东南角盔甲厂。校园不大,学生不多。我早上上课经常碰见校长司徒雷登,大家叫一声"早上好"之外,没有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对他的印象不深。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燕大一个姓魏的女生中弹身亡。在追悼会上,司徒雷登致悼词。他做出很激昂的样子,痛骂段祺瑞向徒手学生开枪惨无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