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上的广东与广西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促进了两省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对明清时期粤桂西江水系统一市场形成的地理简析,论证了连通两广的"西江走廊"是明清时期整合粤桂市场的强劲纽带。通过这条纽带,以"广州—佛山—澳门"为轴心的广东商品经济辐射,强劲且深度带动广西从东到西几乎全域的市场发育及运行,并且不仅停留于城市和县城,而是渗透到乡间小圩和各个村落层面,呈现出深度辐射状态,这在广东对全国辐射的数十省区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简介: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历史地理、民族史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宋朝与大理、安南交界三角地带“特磨道”的性质、归属、境域、交通、政区沿革、民族构成、部落分布等历史悬疑问题,指出特磨道本是大理国建立的边疆民族羁縻(自治)政区,皇佑五年後归属宋朝广南西路,元属云南行省,一直是羁縻政区,从未独立建国;宋朝特磨道与大理国的边界在今云南砚山县与开远市交界处,特磨道应包括今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及广西西林县境,非仅广南、富宁二县之地,南部边境与安南蒙当保落村(今越南高平省保乐县)相接;特磨道的主体民族是壮族先民侬、土、沙三支和彝族先民爨蛮鸟、白二支,并有傣、汉、苗等族先民杂居,而非只是壮族;“特磨”词义来源於爨部鸟蛮首领,後为宋朝各族沿用,而非壮语地名;沙奴部落是北宋元丰年间内迁富州的傣族先民白衣蛮与原住獠子(土獠)融合而成,而非从曲靖或安南迁来。
简介: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最终确定我国的民族结构框架是56个民族。公民民族身份的确认、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都以这一结构框架为基础,因此,民族识别工作是新中国一切民族工作的基石。这篇序言回顾了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民族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是我们今天从基础理论和政策设计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切入点的观点。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在我国国内开始了相关的口述史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成果。及时加强国内学者的相关口述史研究并开展国际对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系统深入的口述史调查,也许我们能够对当年识别出来的中国民族框架获得更为客观科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