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对三种不同基原的麻黄的主要分布地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是对各种麻黄的性状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可作为实际工作中对麻黄基原鉴别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研究对骨伤科患者术后采用降钙素原测定的方式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本院收治的骨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 108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采用抗感染治疗方式干预,连续监测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体温结果。结果: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升高的幅度越大,并且持续升高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观察组效果较好,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体温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恢复正常为 5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最后,在护理满意度的统计中,观察组患者为 98.15%,对照组患者为 92.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骨伤科患者术后采用降钙素原测定的方式干预的应用效果极为明显,降钙素原测定浓度升高并持续上升的患者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让患者接受抗感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临床确诊的原发肝脏肉瘤的病例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原因。3例主要表现为肝区胀痛并发热,术前1例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混合型肝癌。3例均完成根治性切除手术,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肉瘤3例。我们认为原发肝脏肉瘤很难与其他常见肝占位病变鉴别,易造成误诊、误治,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确诊尚需依赖术后病理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蝶窦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水平。方法收集并回顾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病理确诊的5例蝶窦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5例患者中,1例以头痛首诊于神经内科,2例以眶周胀痛首诊于眼科,2例以嗅觉下降、鼻塞、涕中带血、咽异物感等鼻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喉科。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头颈部手术外伤史,均行鼻窦CT和增强MRI检查,怀疑恶性者行ECT检查,明确无远处转移病灶和手术禁忌,全身麻醉下鼻内窥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其中3例辅助影像导航系统。术后病理回报1例脊索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浆细胞瘤,1例低分化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脊索瘤、腺样囊性癌、低分化癌及内翻性乳头状瘤局灶恶变术后转入肿瘤科行放化疗,浆细胞瘤单纯手术,因个人原因未进一步治疗,术后随访16~50个月,随访截止于2018年10月1日,低分化癌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肝转移死亡,其余4例均生活良好,继续随访中。结论蝶窦原发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就诊时很多已属晚期。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方法的制定有重要作用,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也称内胚窦瘤,是通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睾丸及卵巢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纵隔、腹膜后及尾椎等性腺外部位亦可发病。其中原发于颅内的卵黄囊瘤较少见,而原发于脊髓内的病例则更为罕见,国外报道仅3例,国内未见报道。许多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原发脊髓的卵黄囊瘤认识不足,易引起误诊。现报道1例发生于28岁女性的脊髓内多灶性卵黄囊瘤。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镜下可见卵黄囊瘤经典的Schiller-Duval(S-D)小体及网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ALL4、Glypican-3、胎盘碱性磷酸酶弥漫阳性,甲胎蛋白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部分阳性。患者于术后34 d死于脑疝。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原发癌(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别报道西京医院肿瘤科收治的 1例甲状腺、胃、肺三原发癌病例和西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 1例食管、甲状腺、肺三原发癌病例,结合相关研究对多原发癌特点进行文献综述。结果:病例 1:先后接受甲状腺癌、胃癌、肺癌根治性手术,甲状腺癌术后给予内分泌治疗,胃癌术后给予辅助化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及转移。病例 2:先后接受食管癌、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甲状腺癌术后给予内分泌治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多原发癌临床罕见,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需与转移癌相鉴别,治疗方式因癌种而迥异,缺乏临床试验及相关指南,治疗后需密切随访。临床医生要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正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符合多原发结直肠癌诊断的患者42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20%(42/3 499),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2例,年龄38~86岁,中位年龄66岁,共发现73处结直肠癌灶,多位于近端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共检出淋巴结527枚,阳性10枚(1.9%),淋巴结阳性患者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37.5%(12/32);27例为双原发癌,3例为三原发癌,2例为五原发癌;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75%和74.38%。异时性多原发癌10例,年龄33~86岁,第一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区域,第二癌多位于升结肠区域;共检出淋巴结276枚,阳性率12.3%(34枚),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0%和66.67%。结论多原发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不少见,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临床中应引起重视,提高早期诊断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肺癌(sMPL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sMPLC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癌灶数目2个者23例,>2个者6例;癌灶位于同侧者15例,双侧者14例,并给予相应手术治疗。统计其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结果29例患者均于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规范肺叶+亚肺叶切除术15例,行肺癌亚肺叶切除术1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3个月,3年生存率为58.6%,双侧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较单侧预后稍差。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sMPLC的重视度,并早期诊断,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积极综合性治疗措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核型类型与原发闭经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1895例临床诊断为原发闭经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895例原发闭经的患者中,检出了染色体核型异常571例(30.13%)。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嵌合体203例(35.55%);X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其嵌合体201例(35.20%);X染色体-常染色体平衡易位13例(2.28%);含Y染色体140例(24.52%);常染色体易位13例(2.28%);47,XX,+mar 1例(0.18%)。结论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原发性闭经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胃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实体小巢、菊形团样及小梁状结构。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小的腺管结构。例1表现为单纯杯状细胞腺癌。例2中可见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及传统腺癌成分。2例杯状细胞腺癌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8/18、突触素,1例表达嗜铬粒素A;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双色原位杂交检测2例HER2基因均未见扩增。结论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方面与原发阑尾的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3例肾脏原发少见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肾脏原发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术后病理证实的3例肾脏原发少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分别为:(1)54岁女性,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周入院,CT提示左肾巨大软组织肿块及肾门多个肿大淋巴结,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肾黏液管状与梭形细胞癌,术后3个月随访肿瘤无复发转移;(2)44岁男性,因左侧腰腹部胀痛1个月入院,MR提示左肾巨大占位病变,开放探查见肿瘤与降结肠粘连明显,遂行根治性左肾切除+降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肾脏癌肉瘤,术后1个月局部复发并腹腔内多发转移,入肿瘤内科后辅以紫杉醇+多柔比星化疗及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目前未观察到肿瘤继续恶化;(3)70岁男性,因左侧腰痛伴肉眼血尿3个月入院,CT提示左肾上极不规则低密度灶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拟二次手术,患者拒绝,术后6个月随访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原发少见肿瘤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常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部分肿瘤预后不良,术后需密切随访,必要时尽早辅以放化疗及靶向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价值观察。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2月至 2020年 3月收治的 58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 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对象,将其划分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当中。两组患者均采取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 PCT、 CRP以及 WBC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 PCT、 CRP以及 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诊断中,通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检测价值准确,能够为患者后期的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早期诊断意义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PHNEN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1例PHNEN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例有肝病史,余均无肝病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阳性率为75 %。11例患者的病理分型为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6例(G1=1;G2=5),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5例。PHNENs中单发病灶5例(NET=4 ;NEC=1),多发6例(NET=2;NEC=4),其中4例为大灶旁伴子灶;7例病灶密度/信号不均(NET=3 ;NEC=4),其中含囊变4例,出血2例,钙化1例;2例病灶含液-液平;病灶在MR扩散加权成像上均显示为受限的高信号(n=6)。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表现为实性显著强化,8例快进快出,其中4例行MR肝胆期扫描后均为低信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肿瘤均呈富血供染色。结论PHNENs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为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