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骨肿瘤行瘤段截除时计划截除长度与实际截除长度的差异。方法对53例行瘤段截除的患者进行研究,骨肉瘤34例,骨巨细胞瘤5例,梭形细胞肉瘤5例,软骨肉瘤3例,骨转移癌3例,淋巴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软组织肉瘤侵犯骨骼1例。肿瘤位于股骨下段29例,胫骨上段8例,肱骨上段7例,股骨近端5例,胫骨下段3例,肱骨远端1例。将实际截除长度与术前计划截除长度进行比较,将患者按不同部位分组,研究各组的差异大小。结果53例瘤段截除患者截除长度误差范围为-30~15mm,95%可信区间为(2.0±7.7)mm。误差在±10mm以内的40例,占75.5%,误差≤-10mm的4例,占7.5%,误差≥10mm的9例,占17%。股骨下段29例,误差为(2.9±6.7)mm,胫骨上段8例,误差为(3.8±5.1)mm,肱骨上段7例,误差为(3.6±8.0)mm,股骨近端5例,误差为(-0.2±6.0)mm,胫骨下段3例,误差为0mm肱骨远端1例,误差为-30mm。结论手术中通过找到术前设计的解剖标志及计划长度进行截骨准确性高,如果能避免引起误差的因素能使瘤段截除长度更加精准。
简介:目的为临床经鼻插管的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42例成人尸体(男性26例,女性16例)测量鼻孔至胃贲门的长度(N-CI)、鼻孔至胃幽门的长度(N-PY)及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J-P),分别以N-CI和N-PY的长度为Y值,以J-P的长度为X值,求回归方程。结果N-CI的长度为(42.59±2.12)cm,N-PY的长度为(56.63±2.88)cm,J-P的长度为(14.03±1.06)cm。以N-CI为Y值,J-P为X值,回归方程为Y-4.24±3.34X;以N-PY为Y值,以J-P为X值,回归方程为Y=6.36±3.66X。结论在临床操作中可利用此方程根据患者胸骨颈静脉切迹至剑胸结合处的长度推算出患者鼻孔至胃贲门和胃幽门的距离,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留置针置入不同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1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32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为一次穿刺成功,无刺激性液体输注,按1∶1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完全置入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疼痛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渗血、液体渗出、留置针套管打折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为(5.13±0.52)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20±0.33)d(t=9.264,P<0.05);观察组患儿的0级疼痛率[62.58%(102/163)]显著高于对照组[28.22%(46/163)](χ2=38.807,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1.66%(19/163)]显著低于对照组[35.58%(58/163)](χ2=25.862,P<0.05)。结论小儿留置针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的效果显著,促进留置天数的明显延长,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且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该研究成果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创口长度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 2015 年 2 月至 2016 年 2 月之间 186 例 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3 例,对观察组予以法医鉴定测量 ,对 对照组予以医院测量,再全部进行法医鉴定测量。 对全部研究对象的创口长度进行测量和分析,阐述创口长度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 。结果: 观察组误差发生率为 9.25 %, 低 于 对照组误差发生率 21.62 %, 全部鉴定人共 310 个创口的临床记录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均存在误差,关于创口的问题主要有 5 个。 结论: 五个问题都能够对鉴定人的人体轻、重伤判断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后司法实践中,受害人应及时对自身的创口进行报验。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医工作人员在临床鉴定受害者创口长度进行分析研究。法医人员在对受害者创口长度进行临床鉴定时,不仅应用在刑事诉讼相关案件,还可以作为相关物证,应用在人民检察院定责相关工作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法医鉴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司法部通过定制发布《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一文,从而对法医工作人员在日常轻伤、创口、损伤等内容进行鉴定,从而使鉴定结果更加公正、公平。简而言之,法医工作人员在鉴定受害人伤情时,首先需要对受害人的创口长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以往工作实践经验,给出当事人双方最公正的鉴定结果。本文通过对受害人创口长度在法医工作人员临床鉴定中带来的具体应用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简介:【摘要】 在法医临床实践中,伤者身体各部位创口的长度往往得到医学上的确认。然而,许多不确定条件和影响因素使得准确确定受伤程度和确定其损伤程度变得困难。因此,如何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确定伤者的损伤程度,成为法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规定了法医实践中常见的有关创口长度损伤程度的类型,但由于鉴定实践中存在几种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