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研究。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后的疼痛评分、降压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收缩压下降的幅度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促进高血压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采用MSCT评价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CRLRV)变异,以提高对该类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对12例CRLRV变异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RLRV变异12例,发生率1.25%(12/960),CT示左肾静脉主干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主要位于L2~3,椎体前缘水平,向右注入下腔静脉或左侧髂总静脉。其中2例出现血尿,1例合并胸腔异位肾。1例合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CRLRV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减少左肾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StanfordA型夹层治疗中预防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StanfordA型夹层外科治疗病例41例,其中术中预防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病例36例,未预防性应用5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有无二次转机止血、二次开胸止血、近端夹层复发、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并对比分析。结果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组与未预防行应用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二次转机止血率、二次开胸止血率等方面预防性应用组均优于未应用组,中期随访两组均无近端夹层复发、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并发症发生。结论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有效地减少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口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 4月至 2007年 8月 ,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 B型主动脉夹层 135例。男 125例 ,女 10例 ;年龄 (52士 10)岁 (31一 81岁 )。经股动脉切开置人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 ,置人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 ,术后随访 1一 64个月 ,平均 18土 17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住院期间死亡 1例 ,1例转送外科手术 ,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症 18例 ,5例患者左锁骨下动脉被完全封闭 ,6例部分封闭。 2例出院 1月后死亡 ,其中 1例死于胃癌 ;l例术后 1年出现迟发性内漏。 1例术后半年发生截瘫。随访 3个月时 ,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 ,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 ,假腔内血栓形成 ,支架位置、形态正常。 1例术后 1年升主动脉发现夹层未行外科手术。结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院内及中期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样本,以30例为一组,将其分为舒适组与常规组两个组别,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舒适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舒适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舒适组患者焦虑评分(41.5±3.2)、抑郁评分(34.1±2.0),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常规组患者焦虑评分(47.8±9.2)、抑郁评分(40.9±8.8),患者护理满意度73.33%。两组对比,舒适组患者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舒适护理用于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术前护理过程中,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确保患者可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疗养康复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舒适护理)与常规组(常规护理),各组25例。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疗养康复中护理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理服务满意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腹主动脉球囊预置对凶险型前置胎盘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择期进行剖宫产术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是否实施腹主动脉球囊预置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仅行剖宫产手术,观察组(30例)在剖宫产前实施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及子宫切除术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较对照组实施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明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5、5.155,P<0.05)。观察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腹主动脉球囊预置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安全性较好,可最大程度将子宫保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VCT血管成像显示B型主动脉夹层再破口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CTA表现,120例中72例同时行DSA,且将72例患者CTA和DSA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20例,CTA共发现原发破口112个,再破口283个,人均再破口(3.41±1)个。100例(83.64%)具有多个破口(≥2个);12例无再破口患者,假腔中远段无明显强化,呈“血栓”样表现,其中7例假腔呈瘤样增宽。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5)。说明64排CTA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精准分型,明确夹层有无再破口及再破口的数目、位置;且能对夹层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我科2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产妇.其中12例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下施行二次剖宫产术(介入组)。8例常规行二次剖宫产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新生儿Apgar评分、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围手术期体温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介入组术中出血量(mL)、术中输血量(mL)、子宫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介入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施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下行剖宫产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减少产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脉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脉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脉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脉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脉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脉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脉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5.1-2017.1收治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1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例。研究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模式下临床疗效。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2.272,P<0.05)。结论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可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对1岁以内儿童参与保健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参与儿童保健儿童7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依据参加是否规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未保持规律性参加,观察组儿童规律参加保健,对两组儿童1岁时身高与体质量情况观察,并比较鱼油添加率、V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出生时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时观察组儿童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儿童1个月内鱼油添加率82.05%(32/39)高于对照组61.54%(24/39),VD缺乏性佝偻病观察组2.56%(1/39)低于对照组15.38%(6/39),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岁以内儿童规律性参与保健,对促进其生长发育、保持健康体质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实践中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科参与临床会诊的方向和模式。方法:查阅我科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的病例,从会诊科室的分布,会诊例次,会诊目的及会诊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总数为53例,会诊科室为15个科室,其中内科为5个科室,占33.3%,外科为10个科室,占66.7%。会诊科室最多的为妇产科,会诊15例,占28.3%。从会诊的目的看,技术指导占17.0%;安全用血评估占35.8%;多学科联合会诊占47.2%。从会诊的效果看,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率为96.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引起的相关疾病为零。结论: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为临床科学﹑安全﹑有效地用血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