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CA术后迷走反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TCA术后并发迷走反射患者临床手术及护理资料。结果迷走反射可发生于术中及术后各个环节,原因有心理护理不充分、疼痛及排尿紧张等原因所致。结论PTCA术后迷走反射是严重而危险并发症,唯有认识你发生原因才能更好护理,从而避免并发症出现。

  • 标签: PTCA 迷走反射 护理
  • 简介:跟腱反射减弱是骶,神经根病理改变最常见体征,且其减弱程度常与神经根损害程度有关。单侧龈腱反射消失容易检查出,但当跟腱反射减弱较轻微时,就不易检出。所以在临床上如何准确检查跟腱反射具有重要意义。常用检查跟腱反射有四种方式,俯卧位(屈膝),仰卧位(屈髋屈膝),坐位(坐于检查床边),跪位(双膝跪于检查床边).本文比较上述四种方式检查结果。

  • 标签: 腱反射 跟腱 床边 检查床 减弱 坐位
  • 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听力学飞速发展.声阻抗是听力学一门重要课程,其中声反射又是重点和难点.本课件根据临床基础教学及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需要,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丰富临床资料基础上,以多媒体编辑工具Authorware为平台,制作了一个图、文、声并茂,交互性强反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内容包括:声反射解剖路径、各种病理情况下声反射类型及与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之间关系等.系统讲解了声反射相关知识,软件配有大量图片,具有很强实用性而且具有双向信息传递功能.本文重点介绍该课件设计和制作.

  • 标签: 声反射 多媒体 课件
  • 简介:胆囊切除术中胆心反射预防曹险峰(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33500)1994—1996年我科200例胆囊手术均在探查胆囊前,在胆囊三角区及胃小弯网膜深浅两面的迷走神经分布区域,用0.5%普鲁卡因作充分局部浸润阻滞,使术中胆心反射发生率由1991—199...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胆心反射 胆囊疾病
  • 简介:硬膜外麻醉下胆系手术术中牵拉、剥离胆囊及探查胆道等操作,易引起迷走神经亢进,发生胆心反射。轻者恶心呕吐,重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病人生命。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道手术共508例,通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加强术中护理,发生胆心反射132例占25.98%,无一例发生意外,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胆系手术 胆心反射 疾病预防 护理技术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CI能成功地打开血管,给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免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PCI在临床上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一种有效治疗方法。PCI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临床较常见且极其危险并发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VVRs特点是心率缓慢并低血压,其主要发生机理是各种刺激因素(如外伤、疼痛、恐惧、看到出血等)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通过使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突然增强,引起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其多发生在拔鞘管后10min内,也有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拔管时,已被高度重视而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发生,且随着桡动脉穿刺广泛引用,发生率逐渐降低。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PCI术后并发VVRs,与护理方面有很大关系,通过护理干预可预防其发生。

  • 标签: 护理干预 PCI术 迷走反射
  • 简介:目的评价运用护理干预手段预防血管迷走反射发生作用及效果.方法选择15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分组比较,其中76例为对照组,未经处理直接拔管;80例为干预组,采取多项护理干预手段后拔管.重点比较分析2组拔管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拔管反应8例,发生率10.53%,干预组拔管反应2例,发生率2.5%,干预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手段,可有效预防拔管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血管迷走反射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496例行心脏介入术后拔管情况进行分析.寻找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出现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结论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有诸多因素,加强手术前后病情观察和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发生。

  • 标签: 拔管 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限局性动力治疗(PDT)指在光照前对皮肤使用光敏剂(通常是卟啉前体)导致可调控细胞死亡。应用光敏剂和产生细胞光敏性破坏早在100多年前由OscarRaab发现。他发现草履虫(淡水原生动物)在暴露于四碘四氯荧光素和光照后能够被杀死。这项技术于1905年被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一名70岁女性面部鳞状细胞癌。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鳞状细胞癌 细胞死亡 卟啉前体 原生动物 光敏剂
  • 简介:目的:目前较为流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r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研究。方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测定,并对阈值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in内可达其基值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儿童 脑瘫 反射差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观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2004年3月320例冠脉介入术后6例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表现及护理.结果320例患者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有6例,发生率为1.6%,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均恢复了健康.结论从护理角度提出了应对冠脉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保持高度警惕性,充分认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特点,以便在护理上尽早采取必要防治措施.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例1男,12岁,体重40kg,因左眼炸伤急诊入院。心肺及化验检查无异常,拟行眼球摘除术。术前肌注阿托品0.3mg。入室后血压110/70mmHg、心率110bpm、呼吸20tpm。静脉缓慢注射泾丁酸钠60mg/kg后,施行局部麻醉。手术分离眼球时。患者心率骤降至60bpm、呼吸12tpm、微弱、测潮气量为180ml。立即停止手术,静脉给阿托品0.3mg,面罩加压给氧,5min后心率100bpm、呼吸18tpm、潮气量300ml。手术继续进行,历时1h结束。术后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心率 眼心反射 呼吸抑制 静脉 阿托品 术中
  • 简介:目的对猫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改进,使其制作简便,模型标准、稳定,并建立功能检查模型.方法猫麻醉后,经眶后暴露大脑中动脉,在其发出外侧纹状体动脉外侧部电凝闭塞,以医用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粘合硬膜和骨窗.在术前及术后以18FDG(18F-fluorodeoxyglucose)作示踪剂,进行PE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检查,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各脑区标准吸收值(the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及脑结构图像.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行TTC染色,确定梗死部位及计算体积.结果手术后在猫大脑中动脉(MCA)皮层分布区均产生梗死灶,7d后梗死体积为(19.3±0.70)%,动物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猫脑PET图像大体结构清晰,MCA闭塞后1h即可见该侧MCA皮层区放射性浓聚影明显减低,且与最后梗死区相一致.结论该模型制作方便,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脑血管疾病功能性研究.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 动物模型 ^18FDG-PET 局灶脑缺血
  • 简介:目的:观察托特岁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仃设性和安全性。方法:45例患者均连续服药2周以上,平均(7.95±7.13)个月:有效剂量为1mg/日~12mg/日,平均(5.67±4.98)mg/日;其中有12例患者长期服药(剂量1mg/日~8mg/日),已随访1年。结果:45例患者有效例数43例,占总数95.56%。服约前后对比,平均膀胱容量扩大(74.44±33.89)ml(P<0.001),24h排尿次数减少(3.78±2.25)次(P<0.001),每次排尿量增加(44.89±40.32)ml,(P<0.001),残余尿量增加(62.38±40.15)ml(P<0.001)。另外,3例肾积水患者服药后肾积水消失。药物副作用:口干9例(20%),心慌1例,尿潴留2例,服药超过一年患者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 标签: 逼尿肌反射亢进 脊髓损伤 托特罗定 临床观察 治疗 药物副作用
  • 简介:嗅觉反应主要机理包括以下五个连续主要过程:1周围环境中气味分子通过鼻腔中对流与扩散双重作用,传输到嗅区;2气味分子在嗅区上方侧向传输到达嗅粘膜表面;3气味分子被嗅粘膜表面的粘液所吸附;4气味分子在嗅粘膜层中扩散,到达嗅细胞;5气味分子浓度在嗅细胞处达到浓度阈值,刺激嗅细胞放电,产生嗅觉。我们建立了揭示这五个主要过程嗅觉模型,并通过理论分析得到模型精确解。精确解定量揭示了嗅觉生理参数之间内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嗅觉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嗅觉 数学模型 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