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全日制本科护生基于岗位胜任力培训的现状调查并分析,为优化本科护生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高本科护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岗位胜任力。方法:采用“全日制护理本科生岗位胜任力自评表”,对某三甲医院骨科已完成2个月实习的共59名全日制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9份。结果:全日制本科护生完成某三甲医院骨科2个月实习后,针对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等方面进行自评,结果示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评分低于其他能力评分。结论:为提高全日制本科护生的岗位胜任力,需带教老师结合本科护生自身实际,采用多方法混合培养模式,引用“互联网+”线上教学系统等方法,着重培养本科护生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非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以期为我国非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找我国2019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信息,调查34所招收非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校的入学条件、专业方向设置等情况。结果24所院校设置了具体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专科护理,占总体的62.50%(15/24),招生院校中尚无中医院校;所有院校报考条件中均未对临床工作经验作强制要求;华中和华东地区招生院校专业方向设置分别占95.83%(23/24),91.67%(22/24)。结论我国非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招生专业方向设置多样但较笼统,应统一规范设置,加强中医护理方向;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应增强院校间学术交流与合作。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生培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方法2014年至2015年,选择我国34所开展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4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践的单位及单位选择、实践模式、实践时间、工作内容、考核和满意度等方面,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调查。结果74.2%(313/422)的研究生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主要的实习地点;实践单位的选择以导师安排[41.7%(176/422)]和学校统一安排[41.0%(173/422)]为主,但36.5%(154/422)的研究生认为自主选择实践单位更为合理;45.5%(192/422)的研究生认为相同或不同单位不同科室轮转模式与固定单位和固定科室轮转模式相结合最为合理;19.9%(84/422)的研究生所在院校要求实践6个月以下,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实践,要求实践12个月以上的院校中有96.7%(118/122)的研究生完成了实践;研究生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日常事务为主,但46.2%(195/422)的研究生认为参与课题研究与专项调研才能提升其能力;研究生对实践训练整体满意度评分为3.80分(满分5分)。结论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实践基地类型和选择方式单一、实践整体设计有待完善、缺乏评价考核机制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训练方案、构建考核评价体系,进而保障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提升研究生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日制本科学历新护士的转型冲击现状及其与心理韧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及南阳市中心医院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工作时间1年以内的临床一线护士8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新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新入职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转型冲击总分为(96.80±6.41)分,条目均分为(3.04±0.55)分,标准化得分率为69.31%,各维度的得分率介于60.3%~82.7%,呈中等水平。不同劳动人事关系、家庭支持、科室热爱程度、家庭所在地、月收入水平的本科学历新护士转型冲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入职本科学历护士心理韧性总分为(66.03±8.19)分。各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乐观性、力量性、坚韧性。新入职本科学历护士转型冲击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存在极强负相关(r=-0.930,P=0.000);转型冲击的身体维度与心理韧性的力量性维度为负相关(r=-0.867,P=0.000);转型冲击的知识与技能维度与心理韧性的乐观性维度为明显负相关(r=-0.829,P=0.000);转型冲击的社会文化与发展维度与心理韧性的乐观性维度也为明显负相关(r=-0.958,P=0.000)。结论工作1年内全日制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面临较大的转型冲击体验,管理者应在身体、心理、社会及专业能力方面给予其关心支持,借助建立针对性、系统性、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学历教育体系,帮助其提升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与心理承受力,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转型冲击水平,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实施以需求为导向教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级春季学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选修流行病学课程的35名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前的匿名调查掌握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安排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以及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提前划分讨论小组,开展理论模块和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流行病学教学,通过结业成绩和课程评价评估教学效果。结果61.3%(19/31)的非医学专业背景学生的相关知识薄弱;尽管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但却有希望主动参与讨论、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一致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最终设置了理论授课和分小组的案例讨论2个模块。课程结束后,有65.7(23/35)的学生结业成绩为良好或优秀;80.0%(28/35)的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反馈为"非常满意",其余均为"满意"。结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得到了学生的正面反馈。
简介:摘要2022年世界患者安全日的主题是"用药安全"。用药安全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引起临床重视。常见的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有药源性癫痫、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药源性脑病、药源性卒中、药源性视觉障碍、药源性脊髓损伤、药源性睡眠障碍、药源性认知功能障碍、药源性5-羟色胺综合征及药源性周围神经病等。引起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抗惊厥药物、肿瘤化疗药物以及一些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如他汀类等。对疑似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处理原则包括(1)完善检查,明确诊断;(2)消除病因,停用或减量应用致病药物;(3)清除体内致病药物;(4)对症治疗,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