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包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调查对象。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结果共调查53313人,发现病例均为囊型(56例),未发现泡型病例,包虫病阳性率为0.11%。牧区包虫病阳性率最高(P〈0.05)。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年龄组包虫病病例占阳性病例总数的51.8%。按患者职业统计,牧民的阳性率最高(P〈0.05)。蒙古族的包虫病阳性率高于汉族(P〈0.05)。对患者居住方式进行分析,游牧人群的包虫病阳性率最高,但不同居住方式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包虫病高发地区为牧区,高危职业为牧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内蒙古自治区克山病病区乡克山病病情。方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克山病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9年3 - 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4个盟市的全部12个病区旗(县、市、区,简称旗)的病区乡开展克山病病情监测,以在病区乡生活6个月以上的所有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对2014 - 2018年4个盟市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克山病病例搜索。依据《克山病诊断》(WS/T 210-2011)和《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9版)进行克山病诊断和消除评价。结果内蒙古自治区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共下辖75个病区乡,常住人口数为124.69万人。共对病区乡356 150名调查对象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心电图异常86 507例,异常率为24.29%。经心脏超声或胸部正位X光片检查,确诊慢型克山病病例250例,患病率为2.00/万;确诊潜在型克山病病例287例,患病率为2.30/万;无急型、亚急型及新发克山病病例。经病例搜索,筛选出494例疑似克山病病例,最终诊断为慢型克山病6例。病区乡2014 - 2018年连续5年无急型、亚急型新发病例,且2019年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患病率均低于5/万,达到国家克山病消除标准。结论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达到国家克山病消除标准,但现症患者仍然存在,需持续加强克山病病情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以及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6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4 168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AP病因,并对不同性别、年龄、AP严重程度的病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卡方检验。结果4 168例AP患者病因包括胆源性2 060例(49.4%),高三酰甘油血症608例(14.6%),特发性579例(13.9%),酒精性399例(9.6%),过度进食256例(6.1%)和其他病因266例(6.4%)。男性患者胆源性AP的发生率低于女性[39.2%(917/2 340)比62.5%(1 143/1 828)],高三酰甘油血症性AP、酒精性AP、过度进食性AP和其他病因AP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17.4%(406/2 340)比11.1%(202/1 828),14.9%(349/2 340)比2.7%(50/1 828),7.6%(178/2 340)比4.3%(78/1 828),7.1%(165/2 340)比5.5%(101/1 8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645、32.693、175.859、19.858、4.001,P均<0.05)。19~59岁患者中胆源性AP占比低于≤18岁和≥60岁患者[42.4%(1 100/2 593)比55.1%(54/98)、61.3%(906/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99、134.746,P均<0.016);≥60岁患者中高三酰甘油血症性AP占比低于19~59岁和≤18岁患者[6.9%(102/1 477)比18.9%(491/2 593)、15.3%(1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3、9.430,P均<0.016);19~59岁患者中特发性AP占比高于≤18岁患者[14.8%(384/2 593)比6.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0,P<0.016);19~59岁患者中酒精性AP占比高于≤18岁和≥60岁患者[11.7%(303/2 593)比1.0%(1/98)、6.4%(95/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8、29.435,P均<0.016);≤18岁患者中其他病因AP占比高于19~59岁和≥60岁患者[14.3%(14/98)比5.9% (152/2 593)、6.8%(100/1 4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59、0.959,P均<0.016)。胆源性AP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患者中的占比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9.6%(336/564)比47.5%(1 522/3 204)、50.5%(20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9、7.814,P均<0.016);高三酰甘油血症AP和其他AP在MAP患者中的占比均最低[12.7%(407/3 204)、4.0%(127/3 204)],与MSAP、SAP患者[23.0%(130/564)、12.2%(69/564)和17.8%(71/400)、17.5%(70/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3、7.874、66.520、126.094,P均<0.016);特发性AP在MSAP患者中的占比最低[0.7%(4/564)],与MAP、SAP患者[16.6%(533/3 204)、10.5%(42/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540、49.369,P均<0.016),且SAP患者中特发性AP占比低于M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3,P <0.016);酒精性AP和过度进食AP在MAP患者中的占比均最高[11.4%(365/3 204)、7.8%(250/3 204)],与MSAP、SAP患者[3.5%(20/564)、0.9%(5/564)和3.5%(14/400)、0.2%(1/4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182、23.537、36.358、31.307,P均<0.016)。结论内蒙古地区AP的病因以胆源性和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胆源性AP多为女性,好发于≥60岁患者,且多表现为MSAP;高三酰甘油血症性和酒精性AP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表现为MSAP、SAP;而酒精性AP则多表现为MAP。
简介:摘要目的及时掌握动物间鼠疫疫情,为预防控制动物和人间鼠疫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在科尔沁右翼前旗3个鼠疫监测点开展鼠疫监测。结果通过系统的监测,捕获黄鼠388只,平均密度为0.88只/hm2,雌雄比例为11.28,剖检雌性鼠胚胎率为97.64%。捕获10只黑线仓鼠和3只仓鼠,捕获率分别为4.33%和23.07%。检出98匹蚤,蚤指数为3.92。探黄鼠洞80个,蚤指数为0.188。病原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在388份黄鼠股动脉血中发现了1份鼠疫F1抗体阳性血。结论此次监测打破了科尔沁右翼前旗34年来未发现阳性的记录,充分证明了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鼠间疫情的存在。因此,鼠疫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自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上报的年度汇总资料中收集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及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概况、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及人群主动监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40 665例,年均发病率为53.47/10万。年发病数从2018年的10 111例增加至2020年的16 406例,年发病率从2018年的39.99/10万增加到2020年的64.60/10万。春夏季为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 - 8月,占64.90%(26 390/40 665)。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其中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通辽市(9 896例)、兴安盟(6 136例)、赤峰市(4 934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 65岁(33 539例),男女性别比为2.18 ∶ 1.00(27 890 ∶ 12 77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9.23%(32 221/40 665);2018 - 2020年全区主动监测704 085人,其中血清学检测391 941人,感染率为4.57%(17 920/391 941);主动监测人群新发病例9 539例。3年间共分离出布鲁氏菌羊3型19株、羊1型11株。结论2018 -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动监测人群新发病例较多,有较高的病例漏报情况。建议扩大监测范围,加强人畜间病原监测,各部门联合防控,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基础。方法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10个盟(市)、53个旗(县)所有行政村开展饮茶型氟中毒调查。采集每个行政村的基本信息和人口学信息,在每个行政村抽取10户居民入户调查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砖茶饮用情况,并采集家庭砖茶样品测定氟含量。检查行政村内所有8 ~ 12岁儿童氟斑牙以及16岁以上成人氟骨症患病情况。结果内蒙古自治区内有39个旗(县)居民有饮用砖茶习惯,其中有大量饮用砖茶习惯人口占总覆盖人口的70.22%(427.85万/609.28万);饮用砖茶人群人均年砖茶消耗量为1.00 kg,人均日砖茶氟摄入量为0.68 mg。共采集砖茶样品24 282份,氟含量超标样品占74.77%(18 155/24 282);除红砖茶氟含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300 mg/kg)外,其他各品种砖茶均超标。共检查8 ~ 12岁儿童97 295人,检出氟斑牙6 558例,氟斑牙检出率为6.74%;其中,极轻度3 623例、轻度2 440例、中度489例、重度6例;不同地区、年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 803.76、30.82,P均< 0.05)。共检查16岁以上成人115 251人,检出氟骨症1 691例,成人氟骨症检出率为1.47%;其中,轻度1 043例、中度481例、重度167例;不同地区、年龄成人氟骨症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 584.26、562.67,P均< 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所饮用的砖茶氟含量严重超标,8 ~ 12岁儿童氟斑牙及16岁以上成人氟骨症均检出中、重度患者,应持续加强内蒙古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15株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差异区段(DFR)分型情况。方法对2019年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鄂托克旗、达茂旗和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正镶白旗分离的15株鼠疫菌,采用PCR技术扩增,并进行DFR分型。结果来自鄂托克旗的2株鼠疫菌共同缺失DFR位点1、6、7、13、15、16、17、18、23,来自达茂旗和正镶白旗的13株鼠疫菌共同缺失DFR位点1、6、7、12、13、15、16、17、18、23。通过与DFR位点分布和基因型结果比对,分别归类为基因型G17和G20。结论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和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DFR分型与历史菌株基因型相同。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内蒙古自治区居民饮用水氟含量分布情况,为制定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精细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的所有自然村开展水氟调查工作,按不同供水方式(工程供水、理化改水、分散供水)采集居民饮用水水样。水氟检测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判定水氟是否超标。结果在全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的36 625个自然村开展调查,其中,工程供水村24 682个,占67.39%;理化改水村2 610个,占7.13%;分散供水村9 333个,占25.48%。工程供水村、理化改水村、分散供水村水氟中位数分别为0.62、0.23、0.52 mg/L,不同供水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 809.95,P < 0.001);水氟合格率分别为96.47%(23 810/24 682)、99.73%(2 603/2 610)、96.37%(8 994/9 333),不同供水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2.74,P < 0.001)。全区12个盟市均有水氟超标村,其中,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水氟超标村数较多(479、282个)。结论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均有水氟超标村,后续需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对水氟超标村进行规划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40岁以上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情况,比较旗县常住居民与乡镇苏木农牧民的翼状胬肉患病情况,摸索翼状胬肉的患病原因,以便更好地服务农牧区百姓。方法2010年5月~2011年4月,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在准格尔旗对40岁以上的5913人群翼状胬肉调查。结果5707人实际应答,其中旗县2921人,男1563人,女1358人;乡镇苏木2786人,男1499人,女1287人。共发现旗县翼状胬肉患者259人,患病率8.87%;乡镇苏木患者288人,患病率10.34%。翼状胬肉患病率以年龄在五六十岁的人群较为明显。结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高低与年龄、风沙与紫外线的刺激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风疹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风疹疫情资料,对2008-2011年全区风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2011年共报告风疹病例4491例,发病率4.6/10万。风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4~6月份。发病以10~20岁为高发年龄组,主要集中在学生及青少年。全区各盟市均有病例报告,阿拉善盟和呼伦贝尔市报告发病率较高。结论风疹的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地区、性别、年龄差异,重点控制青少年学生发病。实施含有风疹类疫苗接种是控制风疹流行有效的措施,提高风疹、麻风和麻风腮疫苗接种率,加强对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查漏补种工作,防止风疹的暴发流行和先天性风疹综合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内蒙古自治区居民饮用水砷含量分布情况,为制定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精细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 - 201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区)的全部自然村开展水砷调查工作,按不同供水方式(工程供水、理化改水、分散供水)对居民饮用水进行采样。其中,工程供水:每个改水工程在枯水期、丰水期各采集1份出厂水;在工程覆盖的历史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村采集1份末梢水。理化改水:每户理化改水的居民家庭采集1份水样。分散供水:在历史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村,每户家庭采集1份水样;在历史水砷合格村,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各选择1户居民家庭,每户家庭采集1份水样。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水砷含量,ArcGIS 10.2软件绘制水砷超标水样分布图。结果共采集水样90 455份,其中工程供水31 617份、理化改水2 702份、分散供水56 136份。工程供水、理化改水、分散供水水砷中位数分别为1.00、1.00、0.50 μg/L,不同供水方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 = 1 147.831,P < 0.05)。共检出486份水砷超标水样,检出率为0.54%(486/90 455)。其中,工程供水、分散供水水砷超标检出率分别为1.48%(469/31 617)、0.03%(17/56 136),工程供水水砷超标检出率高于分散供水(χ2 = 775.401,P < 0.05);理化改水无水砷超标水样检出。全区水砷超标检出率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巴彦淖尔市[15.38%(343/2 230)]、呼和浩特市[2.00%(86/4 293)]、鄂尔多斯市[0.85%(50/5 848)]。ArcGIS 10.2软件显示,水砷超标水样主要在西部地区呈灶状、块状分布,东部地区仅零星存在。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工程供水水砷超标检出率较高,水砷超标水样主要在西部地区呈灶状、块状分布,东部地区仅零星存在。要加强对工程供水的管理与监督,对这些地区应采取改换水源、增加净水设备、改进净水工艺等理化改水途径减轻砷危害,确保居民饮用合格水。
简介: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总人口2400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1343.93万人,占总人口的57.32%。2004-2008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我区共承担了133700座农牧区卫生户厕的建设任务,国家改厕项目的支持,极大的改善了农牧区的生活环境卫生,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截至2008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2.62%,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42%。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完成“十一五”国家规划我区的38.53%目标还相差5.91个百分点,要求在我区现有水平上,卫生厕所普及率平均每年必须提高2.96个百分点,才能实现以上的目标。我们认为经过努力,自治区到2010年底能够达到全国爱卫办下达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8.53%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吸血昆虫及其携带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分布,为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自然界使用灯诱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分类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BioEdit、MEGA等)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2014、2017-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5个县(旗)的采集点共采集到2属3种蚊虫24 240只,蠓虫17 110只。其中在淡色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并且获得4株可以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盖塔病毒、浓核病毒。盖塔病毒(NMDK1813-1)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甘肃分离株(GS10-2)在同一进化分支,且有6个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发现的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均是在内蒙古蚊虫标本中新近发现的病毒,这为内蒙古地区的虫媒病毒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内蒙古的虫媒病毒及其病毒病的预防及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