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 D101 大孔吸附 树脂用量、药液上柱速度和乙醇洗脱速度的正交实验考察各因素对射干苷含量的影响,得出 3.5 倍药材量的树脂量、 300L/ 小时的上柱速度、 200L/ 小时的乙醇洗脱速度收得的提取物质量合格稳定,指标符合工艺要求,适合批量生产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治疗效果和药物质量,所以也是当今中药行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对于中成药的制造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分离提取方法较为粗糙,分离效率低;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制药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将就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中药 提取 分离技术
  • 简介:摘要 : 制药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 在医药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起到分离纯化的作用,在制药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生物发酵等领域, 该技术以其独特的分离原理和方法被人们所应用,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 标签: 制药分离技术 制药工程 萃取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 制药工程领域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屏障,在科学技术、资金体系的支持下,制药工程也将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从药品制作角度来讲,制药分离技术则是一种施行基准,通过对药物的各类组分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适当的分离工艺,可对药物进行提纯,以增强药品的质量。基于此,该文对制药工程特性进行论述,从固液萃取分离、流体萃取分离、反胶团萃取分离、沉析分离等方面对制药分离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技术实际应用进行研究。

  • 标签: 制药工程 制药分离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当今, 随着我国经济 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如今也在不断提高,在不同行业中也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其中制药工程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业,制药分离技术也在高科技的引领下,从很多方面对萃取技术进行提升,从而得到高纯度的药剂。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制药工程领域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们对于这一行业的认识仍然明显不足,本文将基于讨论制药工程中的主要制药分离技术,提高人们对于制药工程这一行业的认识,从而促进行业发展。

  • 标签: 制药分离技术 制药工程 应用
  • 简介:摘要: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加,制药化工领域越来越多地用到制药分离技术,以此来提高自身制药产品的纯度和质量。本文结合制药化工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制药分离的步骤和制药分离技术在制药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制药分离技术 制药化工 高新技术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筛选中药半枝莲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最佳工艺。方法 采优选 D101大孔树脂,对影响总黄酮纯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总黄酮纯化的最佳工艺。结果 以 pH为 2.0,总黄酮浓度为 3.5 mg·ml-1的溶液做为上样液,以 2 BV·h-1的流速上样,吸附完全后,以纯化水洗脱至无色,再以体积为 20 BV的 60%乙醇进行洗脱。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方法切实可行,为规范半枝莲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半枝莲 正交试验 大孔树脂 总黄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谱(MALDI-TOF MS)在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经形态学鉴定为丝状真菌的菌株,分别采用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提取真菌蛋白并行MALDI-TOF MS鉴定,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比较;分析丝状真菌菌种分布和标本来源。结果共收集临床分离的丝状真菌90株,其中曲霉菌属70株(77.78%),青霉菌属6株(6.67%),链格孢霉5株(5.56%),镰刀菌属4株(4.44%),赛多孢菌2株(2.22%),米根霉、根毛霉和哈茨木霉各1株(1.11%);其中曲霉菌以烟曲霉47株(52.22%)、黄曲霉13株(14.44%)和黑曲霉4株(4.44%)为主。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90.0%)(包括痰标本和肺泡灌洗液),其次为角膜和耳道分泌物(3.33%),痰标本中分离率最多的为曲霉菌(59株、65.56%)。MALDI-TOF MS鉴定到种水平82株,基因测序结果一致率为91.11%(82/90),鉴定准确率显著高于形态学鉴定结果(68.89%,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02、P = 0.01);质谱鉴定丝状真菌中的曲霉菌、镰刀菌、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时准确率高(98.57%~100%);双甲酸夹心法和甲酸乙腈萃取法前处理的质谱鉴定丝状真菌到种水平的比率分别为91.11%(82/90)和90.00%(81/90),鉴定曲霉菌种水平分别为98.57%(69/70)和97.14%(68/70),但鉴定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4、P = 0.95);两种前处理方法均可100%鉴定烟曲霉、黄曲霉、赛多孢菌和链格孢霉到种水平,其中89.36%(42/47)烟曲霉和76.92%(10/13)黄曲霉鉴定得分≥ 2.0分。结论MALDI-TOF MS技术鉴定丝状真菌快速准确,双甲酸夹心法前处理操作更简便,适合实验室常规检测,可用于实验室常规鉴定曲霉菌等常见丝状真菌。

  • 标签: 丝状真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鉴定 双甲酸夹心 甲酸乙腈萃取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是新近分离鉴定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已确认为目前正在暴发流行的COVID-19的病原体。2019-nCoV可在COVID-19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鼻咽拭子、血液等样本中检出,细胞分离培养相对容易。鉴于病毒分离培养和病原学鉴定对病毒复制增殖、致病性、免疫、检测诊断和特异防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就2019-nCoV分离、病原学鉴定以及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的反向病原学研究现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宏基因组测序 病毒分离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分离技术(CST)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济医院和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因腹壁肿瘤行CST手术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腹壁肿瘤患者均采用CST技术治疗。肿瘤病理类型以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最多(4例),其次为硬纤维瘤(2例)和结肠癌腹壁转移(2例)。术前CT测量平均肿瘤最大横径(5.3±1.5)cm,肿瘤切除后平均腹壁缺损最大横径(9.4±1.4)cm。7例患者采用前入路CST(2例保留脐周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5例采用腹横肌松解技术)。10例患者使用合成补片,2例因为感染切口或联合肠管切除未使用补片。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腹腔高压及肺不张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于术后17个月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其余11例无肿瘤复发,无腹壁切口疝发生。结论在保证充分切缘的前提下,在腹壁肿瘤患者中使用CST技术可以有效关闭缺损,重建腹壁功能,防止切口疝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腹壁 疝,腹部 组织分离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家禽中艾伯特埃希菌的带菌情况。方法采集山西省不同禽类定点屠宰场鸡肠内容物经EC肉汤增菌后,PCR对其进行eae基因检测,阳性增菌液接种麦康凯琼脂,挑取不发酵乳糖菌落进行三重PCR(clpX、lysP和mdh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鉴定。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250份样品,经eae基因检测、生化鉴定、三重PCR检测、16S rRNA及MLST聚类分析,确定2株不发酵乳糖、木糖,无动力,eae、clpX、lysP和mdh基因阳性的菌株为艾伯特埃希菌。进一步对该2株艾伯特埃希菌毒力基因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Ⅱ/Ⅲ/Ⅴ组亚型 cdtB基因,但均不携带stx基因。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省鸡类中存在艾伯特埃希菌带菌的情况。

  • 标签: 序列分析 艾伯特埃希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睫状体分离经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其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多的是睫状体缝合术。单纯睫状体分离可采用直接或间接睫状体缝合。但睫状体分离常伴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晶状体不全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等合并症,这些情况无法通过睫状体缝合术一次解决。因此,选择合适的联合手术方式对有合并症的睫状体分离的治疗十分重要,如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时可结合玻璃体切除、冷凝治疗、气体填塞及巩膜扣带术;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时可采用囊袋张力环或改良囊袋张力环囊袋内植入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治疗睫状体分离的联合手术应根据具体情况择优选择。(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76-181)

  • 标签: 睫状体分离 直接睫状体缝合术 囊袋张力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行设计的Tightrope绊钢板线缆系统(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ITFS)分离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用6具正常成人踝关节尸体标本作为ITFS正常组,建立下胫腓联合分离模型作为ITFS分离组。在ITFS分离模型上依次采用Tightrope系统行横向弹性固定和捆绑弹性固定作为Tightrope系统横向弹性固定组(横向固定组)和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组(捆绑固定组)。通过对重力应力试验X线片上测量的相关指标[下胫腓间隙(TFCS)、踝关节内侧间隙(MCS)]和CT线片上测量的相关指标[下胫腓前、中、后间距(ITFACS、ITFMCS、ITFPCS)、下胫腓前缘水平间距(AITF)、腓骨旋转角度(θfib)]进行比较,评估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横行弹性固定对下胫腓联合分离复位及稳定性作用的差异。结果在标本上采用Tightrope系统横向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对腓骨、下胫腓骨间韧带及腓动脉穿支产生医源性损伤,且复位不良,采用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不会造成下胫腓前、后韧带及腓骨肌腱上支持带损伤,且准确复位。4组间TFCS、踝关节MCS、ITFACS、ITFMCS、AITFI比较:ITFS正常组<捆绑固定组<横向固定组<ITFS分离组,4组间ITFPCS比较:横向固定组<捆绑固定组<ITFS正常组<ITFS分离组,4组间θfib比较:ITFS正常组<捆绑固定组<ITFS分离组<横向固定组,以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htrope系统横向弹性固定比较,Tightrope系统捆绑弹性固定手术路径更安全、复位更准确、稳定性更好。

  • 标签: 踝关节 解剖学 尸体 下胫腓联合 弹性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海南省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变化。方法于2017-2018年在海南省野外采集吸血昆虫标本,所有吸血昆虫标本实验室处理后用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使用RT-PCR平行检测吸血昆虫标本中虫媒病毒基因。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阿蚊、伊蚊、按蚊)15 062只蚊虫和11 360只蠓虫。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居多,占蚊虫采集总数92.88%(13 990/15 062)。经组织培养细胞共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3株乙型脑炎(乙脑)病毒、1株盖塔病毒,在5批三带喙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乙脑病毒和5批PCR筛检阳性的标本均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当地乙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57‰(8/13 990)。在5批蠓虫标本中检测阿卡斑病毒基因阳性,当地阿卡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44‰(5/11 360)。基于病毒S基因和M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5株阿卡斑病毒处于单独进化分支形成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继1980年代以来,从海南省的蚊虫标本中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蠓虫标本中检测到阿卡斑病毒。应加强乙脑病毒、盖塔病毒和阿卡斑病毒对人畜动物感染状况及疾病负担的监测,以减少对当地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 标签: 虫媒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盖塔病毒 阿卡斑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产妇分娩后,受产妇自身或者新生儿等方面影响,需实行母婴分离,这对于产妇身心来说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产妇极易有抑郁、焦虑等情绪波动产生,不愿意配合医护工作,对其预后影响较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着母婴分离模式下产妇护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分析,期望可以为今后相关临床专家及学者对此类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者参考。

  • 标签: 产妇 母婴分离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CST)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例行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间质瘤局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手术,所有病例均是生长于胃壁的单一肿瘤。术中术野稳定、清晰,无肿瘤破裂,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报告示间质瘤。中位手术时间 64(48~92) min,中位失血量 38( 22~105)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 5( 4~7) d。术后 1 例患者发热,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12个月,无局部复发病例,无穿孔,出血等相关术后远期并发症。结论: 应用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行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新颖、可行、术后并发症少,可广泛应用于胃部间质瘤的治疗。

  • 标签: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腔镜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疾控中心 76 份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8 份,对照组采用常规平板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测,而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平板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检测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微生物培养期间污染风险的发生。

  • 标签: 微滤膜分离技术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