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方法细菌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2012年版进行并判断结果。结果5231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1236株,占23.6%(1236/5231),革兰阴性菌2147株,占41.0%(2147/5231)。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分离菌株的第一位。葡萄球菌属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CNS(MRCNS)检出率分别为11.6%和39.5%,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VISA)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菌株。屎肠球菌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位居第1位(占32.1%),肺炎克雷伯菌位居第2位(占17.3%)。厄他培南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是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在97%以上,呈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是3.7%和8.3%低于亚胺培南耐药率30.8%,对呋喃妥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的耐药率100%,并呈现广泛耐药株。结论微生物检验为临床提供可靠用药依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细菌耐药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11b、CD45和CD90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天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天。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11b和CD45阴性,CD90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简介:目的:探究针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纽31例和对照纽31例。给予观察纽短肌腱移位手术疗法,给予对照组骨膜移位手术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长,术后愈合所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9.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81.3±7.9)h,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为(61.5±2,8)d,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7)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可观,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2011-2013年医院临床分离致病菌的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临床科室送检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和纸片扩散法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标准判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7326菌侏。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3.1%,革兰阴性菌占66.9%。2011-2013年排名前列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占总分离菌侏的76.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0.0%,但在2012年出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多黏菌素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尤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水平均〉80.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有下降趋势,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耐药率维持在30.0%以下。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MRSCNS检出率分别为56.1%和77.8%,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哇胺的耐药菌侏。检出的MRSA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75.0%。屎肠球菌侏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4.9%。结论医院主要临床分离菌耐药现象不一且不断变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除鲍曼不动杆菌外的主要革兰阴性菌尚有较好的敏感性,糖肽类抗菌药物则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活性。临床工作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避免引发耐药。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携带以及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食物分离株tdh和trh均为阴性,患者分离株大部分为tdh阳性trh阴性;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分布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70%的血清型为O3:K6和80%的ERIC-PCR型别为1型。结论食物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较为集中。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的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D-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台盼蓝染色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倍增时间,油红和VonKossa鉴定成脂成骨多向分化能力。结果成功从脂肪中分离纯化得到hADSCs,呈放射状、河流状的梭形细胞。流式结果显示hADSCs高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和CD166等,低表达或不表达CD45和HLA-DR。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显示自我更新及增殖能力强。成脂和成骨染色显示其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实验表明建立了一种有效的hAD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ICU病房真菌感染现状,调查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情况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经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将酵母样真菌转种到法国科玛嘉生产的显色培养基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真菌336株,其中首位为白色念珠菌占77.6%,检出真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以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药敏结果显示多数真菌对于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较敏感。结论ICU是医院细菌耐药菌的重灾区,并导致真菌感染等多重感染,真菌在临床上呈上升趋势且产生了耐药株,应重视用药前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