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用的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中的合理使用药物。方法:选取了126 例高血压患者,他们被分配到通道钙阻滞组(CCB)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ACEI)组、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组(ARB)组,每个组都是 42 名患者。观察三个小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转归情况。结果:在皮疹的发病率方面,ACEI组最高,为47.62%。ARB组在头晕方面达到最高,为37.50%。CCB组患者的下肢水肿发生率最高,为38.10%。CCB组的最高转归率为95.24%。ACEI 组的转归率为 92.86%。ARB组的转归率为80.95%。结论:高血压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头晕、下肢水肿、心率加快等。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转归率较高。因此,医生应熟悉高血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完善患者用药安全指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1日-2024年6月30日收治的43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旨在及时发现药品潜在的风险,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副作用,指导合理用药,并为药品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1月1日-2024年6月30日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3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涉及药品、不良反应表现及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例中,静脉给药37例(96.0%),口服给药5例(11.6%),肌肉注射1例(2.3%)。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高频药品为静脉用抗菌药物、血必净注射液、注射用奥沙利铂。不良反应类型为新的严重(19例,44.2%)和严重(24例,55.8%)。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损害16例(37.2%)最为常见,其次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例(27.9%)、心血管系统损害9例(20.9%)、消化系统损害7例(16.3%)等。结论 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脉给药,以静脉用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及中药注射剂最为常见,临床应加强用药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严重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阿司匹林用药患者案例了解阿司匹林用药不良反应类型、相关引发因素。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用药相关基础资料与临床资料、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严重程度、发生时间。结果:阿司匹林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损害、水杨酸反应、瑞氏综合征;观察组用药剂量>6g/d、连续用药≥3个月、用药时间提前/延后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多见,其他还包括过敏反应、肝损害等,关于预防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避免大量用药与长时间用药,用药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规定方式用药才可整体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22 ~ 2023年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院2022至2023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256例,按照ADR类型、上报人员职业、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情况、累及器官系统及严重程度行统计分析。结果:25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报告占比最多;上报人以医师为主;女性多于男性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为常见;涉及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占比最高;累及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为主。结论:应加强护士和药师在ADR监测中的参与度,加强抗感染药物与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监管力度,强化患者监控措施,及时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子宫肌瘤激素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方法:通过对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期间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本研究旨在探讨激素治疗对子宫肌瘤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100例子宫肌瘤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接受特定的激素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的基线数据均进行了收集,包括年龄、病史、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位置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有80%的患者显示了子宫肌瘤大小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的6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治疗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碘对比剂静脉注射的迟发反应,并提出应对方法。方法 以50例2023年1月-12月我院碘对比剂静脉注射后发生迟发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迟发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其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分析,患者发生迟发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碘对比剂类型与用量、使用因素、心理与社会因素。观察护理前后患者情绪变化及应激反应,护理后各项数据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 碘对比剂静脉注射后的迟发反应需引起足够重视,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迟发反应的风险,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及应激反应,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了有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医院药物管理方式。方法:选择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将在我院出现的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分析有关于病人的年龄、药物用途、药品的种类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结果:在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怀疑药品总数为22例,其中有77.27%为化学药品,22.73%为中成药;在20例药品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患者发生损害事件中,有皮肤以及附件损害以及消化系统损害,所占比例依次为:75.00%和25.00。结论:根据分析结果中,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100例西药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100例西药联合用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用药方案,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用药管理,包括合理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提高用药管理力度、确保用药科学性及精确性等。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实验组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对用药方案的了解更加深入,用药行为更加规范。结论:西药联合用药需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患者个体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肾脏严重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某地2023.02-2024.02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发生肾脏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与患者不良反应药物情况以及给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类型最多为急性肾衰,其次为血尿与急性间质性肾炎。2.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中,患者不良反应中最多为对于环丙沙星,其次为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3.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最多为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用药与肌肉注射。结论: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要给予合理处理,提升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类西药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从2023年一年间内在我院使用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调查统计所有患者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类型。结果 300例使用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中,用药期间共有10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5.67%。从不良反应类型上来看,皮肤过敏的占比最高,达到46.73%,其次为消化系统异常、泌尿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最低,为7.48%。从抗菌药物种类上来看,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2.06%,其次是青霉素类(28.97%)、大环内酯类(15.89%)、喹诺酮类(13.08%)。从给药途径上来看,静脉滴注所致的不良反应最高,为38.32%,其次是皮下注射(26.17%)、肌肉注射(18.69%)、口服给药(16.82%)。结论 临床上使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口服的给药方式,注意监测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强用药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指导,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安罗替尼治疗,研究安罗替尼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0例患者,施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20例患者,行安罗替尼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施行安罗替尼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及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情侣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安罗替尼治疗,研究安罗替尼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恶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20例患者,施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20例患者,行安罗替尼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生活质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施行安罗替尼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其能够达到比较明显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及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情侣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辛伐他汀在调脂治疗中的疗效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40毫克/天的剂量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来评价辛伐他汀的降脂效果;同时记录并分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90例患者中TC平均下降了36.5%,从治疗前的6.8毫摩尔/升降至4.3毫摩尔/升;LDL-C平均降低了42.1%,由治疗前的4.5毫摩尔/升减少到2.6毫摩尔/升;TG水平平均下降了27.3%,从治疗前的2.3毫摩尔/升降至1.7毫摩尔/升。此外,共有12例(13.3%)患者报告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6例)、消化不良(4例)及头痛(2例)。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TC、LDL-C和TG水平,且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表明该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仍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