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狭窄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其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老年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62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血压节律,以及观察组不同血压节律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差、白天脉压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脉压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杓型节律比例(78.3%,48/62)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58;P〈0.05);观察组非杓型节律的脑卒中发生率(57.4%,27/48)明显高于杓型节律(23.1%,3/14;P〈0.05)。结论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昼夜血压的非杓型节律比例升高,而对应的脑卒中发生率也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658例脑卒中患者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主要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病情况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发病率冬季29.5%、秋季27.6%、春季22.8%、夏季20.1%。昆明地区温差较大的秋季和寒冷的冬季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按年龄组分析脑卒中发病率大于65岁组高达56.3%,51~65岁组31.7%,41~50岁组10.2%,小于40岁组1.8%。结论脑卒中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与血压的变化及血管舒缩功能的变化有关,因此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春城昆明四季气温变化没有北方地区明显,但秋季早晚与白天日照时段温差较大,故秋季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冬季发病率最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枕颈融合角度与下颈椎曲度远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8例寰枢椎脱位或颅底凹陷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利用PACS系统中侧位颈椎X线片对OC2A和C2~C7Cobb角度进行测定,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资料进行收集测量,按照融合角度将患者分为A、B、C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枕颈融合角度与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28例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8.5±12.4)岁;随访时间为(158.25±62.34)个月。5例A组患者OC2A固定角度在10°以内,其术后6个月、术后5年及末次随访时,OC2A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C组患者固定在20°以上,其术后6个月、术后5年及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中OC2A值与C2~C7 Cobb角度呈负相关(r=-0.797,P<0.01)。结论OC2A与C2~C7 Cobb角度明显相关,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时应选取适宜的枕颈融合角度,OC2A以20°以内为宜,超过20°的OC2A可造成下颈椎远期退变甚至反弓。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76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85例).观察患者入院、发病90d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及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NIHSS分别为(12.9±6.7)分、(12.8±6.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90d时,分别为(7.4±4.1)分、(10.0±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入院时与90d时BI评分差值,杓型组患者为(38.4±18.4)分,非杓型组患者为(19.7±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较血压昼夜节律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脑梗死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APACHEII评分变化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ICU重症监护室的患者14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28d,根据是否死亡分成死亡组和生存组,对两组患者的APACHEII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的APACHEII1、APACHEII2明显高于生存组,APACHEII变化率低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CHEII评分变化率相比APACHEII的临床预后的判断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简介: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发病时间在24h内的3,12例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7d血压,随访6个月死亡及NHISS评分情况。采用多元线形回归、COX生存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342例患者中脑卒中早期血压通常升高,16h下降明显,4h尤甚,48h趋于平稳。影响7d平均收缩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7d内舒张压的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7d内平均收缩压过高或过低早期死亡风险均较高。血压在140~160/70~80mmHg预后较好。血压变异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单位时间内血压变化越大预后越差。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处理应谨慎、缓慢。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进高原体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四川、陕西、山东籍的90名男性青年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平原与急进高原后所有青年的折返跑速度、基础代谢、体重、血乳酸浓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受试青年急进高原第4天后,基础代谢、体脂率增加,明显高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当天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增加。待时间延长1~4周后,血乳酸的水平就会下降,与平原接近,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进高原反应预测中,可以将平原时无氧耐力作为重要的指标,能够发挥较大的预测价值。同时,加强无氧耐力训练后,能够起到预防高原反应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龄孕妇在妊娠晚期之中心电图变化及妊娠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出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高龄孕妇224例,并依据不同年龄时期分成两个组别,组一112例孕妇(<35岁),组二112例孕妇(>35岁),比照两组孕妇的常规心电图监测成果、心电图异常的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孕妇常规心电图的异常率加以比照,P<0.05,其中,在心电图异常之中,心律失常与ST-T变化加以比照,P<0.05,两组孕妇导联低电压与电轴左偏的异常率加以比照,P>0.05。组二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与低体质量儿率都多于组一孕妇,P<0.05。结论高龄孕妇在孕期之中,特别是孕晚期之中,要增强心电图方面的检测,以预先辅以防范与治疗;只要心电图产生异常后,应立即辅以有关的对策,科学施药,防范高危要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产生,维护母婴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与死亡率关系。方法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小时完成心电图,并根据头颅CT结果分成脑梗死及脑出血两组。结果在脑梗死组,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是T波倒置(34.48%),ST段下移(32.76%),QT间期延长(29.31%)和U波出现(27.59%)。而在出血组则为T波倒置(33.33%)、心律失常(33.33%)、U波出现(30.95%)及ST段下移(23.81%)。在脑梗死组死亡患者中,最常见ECG改变为ST-T改变,而在出血组则是U波的出现(60%)。结论心电图改变及异常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常见,而且其心电图异常是多样的。从T波倒置到ST段下移在脑梗塞患者心电图改变中都可出现,而在脑出血患者中T波倒置及心律失常更为常见。总体来讲,脑出血组死亡率比脑梗死组高,心电图异常患者具有更高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