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病历进行监测和管理,进而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因输血治疗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以相关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等为依据,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0例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这几年中,合格的输血病历在不断增加,其中合格的输血病历有867例,占86.7%;然而不合格的输血病历则在相应地减少,总共有133例,占13.3%。结论随着医护工作者对相关的输血法律法规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其风险防范意识也得到增强,加之对输血病历进行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进而保障了输血安全,同时也减少了医院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 目的:监测辖区内部分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危害因素,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及风险管理等提供支持。方法:于2020年收集辖区内50份样品并检测。其中31份进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19份食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检测。结果: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合格率为80.65%(25/31);食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为100.00%(19/19)。结论:本次食品安全风险监结果显示,辖区内食品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合格率较高,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合格率有待提高。
简介:摘要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9年收到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234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5 056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18年(177家)增长了32.20%,报告例数较2018年(11 761例)增长了28.02%。15 056例ME报告中A级错误52例(0.35%),B级11 175例(74.22%),C级3 351例(22.26%),D级350例(2.32%),E级79例(0.52%),F级44例(0.29%),G级0例,H级4例(0.03%),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5 004例患者中男性8 801例(58.66%),女性6 203例(41.34%);年龄1 d~103岁,<18岁者2 027例(13.51%),≥18~<60岁7 377例(49.17%),≥60岁5 600例(37.32%)。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128例患者,其中65例(50.78%)年龄≥60岁。严重ME所涉及药品居前3位者为甘精胰岛素、甲氨蝶呤片和华法林片。52例A级ME没有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5 004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9 821例(65.46%),药师3 561例(23.73%),护士634例(4.23%),患者及家属306例(2.04%),其他682例(4.54%),由医师以及患者和家属引发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60.89%、1.06%);发生场所在门诊者5 662例(37.74%),病房4 001例(26.67%),药房3 721例(24.80%),静脉用药调配中心1 084例(7.22%),护士站224例(1.49%),患者家中133例(0.89%),社区卫生服务站4例(0.03%),其他175例(1.1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患者家中发生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5.52%、0.41%)。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为药物品种、用法和用量,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为药师、护士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为知识缺乏、疲劳和培训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哈尔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了解哈尔滨食品安全状况,为监管食品安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依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标准采样检测,分析监测数据。结果本次共检测460例样品,共427份合格,其合格率高达92.83%,其中饮用水饮料食用冰合格率最低,占比为66.67%,其次为肉类和肉制品,占比为80.49%。此次哈尔滨市食品不同项目检测状况,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1.03%,理化指标合格率为94.51%,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χ2=0.9028,P=0.3420)。本次共检测249份标本中,合格率为94.38%,其超标元素主要为镉、铅两种指标。其荧光增白剂检测指标显示,其合格达100%。结论哈尔滨市食品安全趋势总体上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对肉制品、肉类、食用冰、饮用水、饮料等监管和监测进一步加强,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简介:摘要随着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断被揭示,以及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创新药获批上市。近年来生物创新药临床应用大大增加,但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步增多,因此构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意义重大且临床需求迫切。当前阻碍生物创新药临床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一是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机制不清,缺少预测相关不良反应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二是体内药物"暴露量-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三者间关系研究程度不足,难以支撑安全用药"量与毒"规则的建立;三是缺乏符合中国人生理和病理特点的临床研究证据,新药临床研究理想化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真实世界安全用药。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的监管意识,加快该类药物临床监测研究进程,揭示出更多临床安全用药的科学证据,助力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