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采用多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的"定容"动物模型与气体灌注法制备的"定压"动物模型,筛选更符合临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病变规律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选择10只健康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容模型"(定容模型组)和采用人工气腹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压模型"(定压模型组),两组腹腔压力均为25 mmHg(1 mmHg=0.133 kPa),制模后观察4 h,每小时测压1次,测压结果取均值,绘制腹腔压力-时间变化曲线。制模后4 h处死动物取心脏和肺脏,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实验猪均成功制模。定容模型组术后0、1、2、3、4 h腹腔压力值逐渐升高(mmHg:分别为25.0±0、27.1±0.2、29.4±0.1、30.9±0.2、33.1±0.1),腹腔压力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函数方程:Y1=25.102 0+1.996 0X1,R2=0.996 2,P=0.000 1)。定压模型组术后所有时间点腹腔压力值均维持在25 mmHg,腹腔压力与时间无线性相关关系(函数方程:Y2=25)。HE染色显示,定容模型组心肌纤维伴玻璃样变性,横纹明显减少,部分心肌纤维萎缩,可见细胞核聚集;肺组织可见出血,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渗出。定压模型组心肌纤维部分萎缩,部分肥大,局灶可见玻璃样变性,局灶横纹消失,心肌间动脉扩张充血;肺泡上皮部分区域轻度增生,可见心衰细胞,支气管动脉可见扩张充血,管腔内见大量红细胞及均匀一致的淡染物质。结论多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定容"动物模型,在制模后腹腔压力随疾病的发展持续动态升高,符合临床ACS病变规律,比"定压"动物模型更适合科研时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使用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治疗组60例,平均年龄40岁。治疗分三个阶段(1)拉米夫定(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产品),100mg/d,口服20周;(2)IFN-α2b5MU肌肉注射4周,与拉米夫定联用;(3)单用IFN-α2b5MU,每周3次,连用24周。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40岁,给予IFN-α2b5MU肌肉注射,每周3次,连续48周。拉米夫定结束时,全部血清HBV-DNA转阴;序贯疗法结束后3个月,血清HBV-DNA持续阴性52/60,转阴率为86.7%。HBeAg转为抗-Hbe28/60,转化率为46%。HBeAg和HBsAg均出现血清学转换为8/60,占13%。全部患者ALT复常。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病毒治疗方法。此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序贯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82例患者分成序贯组、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观察治疗结束时、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率。结果HBVDNA阴转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66.67%、60.87%、55.56%,序贯组、拉米夫定组高于干扰素组(P<0.05);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9.26%、31.82%、47.83%,序贯组、干扰素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HBeAg阴转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60.00%、26.09%、48.15%,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5.56%、18.18%、43.4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抗HBe阳转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56.67%、17.39%、40.74%,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44.44%、9.09%、34.7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76.67%、47.83%、62.96%,随访结束时序贯组、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分别为44.44%、9.09%、34.78%,序贯组、干扰素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序贯组治疗慢性乙肝疗效优于拉米夫定组、干扰素组。
简介:模型的验证是指对模型的性能指标(区分度、校准度)进行考察的过程。根据考察过程中是否使用预测模型的开发队列数据,模型验证可分为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内部验证是检验模型开发过程的可重复性,常见形式包括随机拆分验证、交叉验证、Bootstrap重抽样以及“内部-外部”交叉验证。外部验证考察的是模型的可移植性和可泛化性,常见形式包括时段验证、空间验证以及领域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以高脂血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为模型,探讨以益气养心、活血定惊为治则而组成的益心定悸方对高脂血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工作基础。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结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将家兔2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益心定悸方治疗组、益心定悸方防治组、胺碘酮对照组,并另取7只做为空白对照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家兔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并采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家兔心肌组织Na+-K+-ATPase的活性。结果益心定悸方防治组、胺碘酮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快速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延迟、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Na+-K+-ATPase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心定悸方防治组、胺碘酮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Na+-K+-ATPase活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心定悸方防治组与益心定悸方治疗组比较,心肌组织Na+-K+-ATPase活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定悸方能提高高脂血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心肌组织Na+-K+-ATPase活性,可能对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序贯疗法对干扰素-α(IFN-α)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及其对血清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经IFN-α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下降〈10~2U/mL、HBeAg持续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观察组),给予LDT序贯治疗120周;另选同期HBeAg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对照组),给予初始单用LDT治疗1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的差异,并分析HBsA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0周时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的总发生率为62.79%高于对照组为34.88%(P〈0.05);两组HBeAg血清转换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不同疗程后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HBsAg水平随着疗程延长逐渐下降;治疗48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在治疗96周后出现HBsAg阴转;两组患者中44例HBeAg持续阳性患者耐药10例(其耐药率为22.73%),其中对照组7例占16.28%,观察组3例占18.75%,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FN-α疗效不佳患者,采用LDT序贯治疗120周的总有效率优于初始LDT单药治疗,HBeAg血清转换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有获得HBeAg阴转的可能;但对HBeAg持续阳性者,在后续LDT单药治疗中仍有发生耐药的风险,需考虑进一步优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