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空心钉前后向经距骨颈跟骨体内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治疗创伤性跟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4例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患者通过跟距关节后方跟腱外侧小切口,沿后跟距关节面走行方向用空心钻平行钻出2个骨隧道,骨隧道内植骨,经距骨颈跟骨体空心钉内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结果本组14例后距下关节融合术后,均在5~9个月内达骨性融合,平均时间(6.44±1.03)个月。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术前平均分(44.23±1.23)分,术后平均分(82.14±2.15)分,平均增加(38.16±1.23)分。结论微创前后向空心钉固定融合后距下关节治疗创伤性跟距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骨融合确切,距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的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4月实施临床治疗研究,选取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37)、观察组(n=38)后,分别实施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足踝功能恢复效果、手术指标及手术影响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足踝功能优、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疼痛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术后QOL为(81.54±6.17)分,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确切,且微创术式实施可减少患者术后不适,维护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26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效果;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关节镜组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镜组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关节镜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效果肯定,可减轻患者疼痛,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体现了微创特点,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踝—后足评分与骨水肿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骨水肿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治疗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软骨修复,使患者损伤部位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青光眼发病与脸型、眶距、瞳距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收住确诊的2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眶距,用米尺测量瞳距和脸长。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男45例,平均年龄57.31岁,平均脸长202.4mm,眶距97.94mm,瞳距61.71mm。女56例,平均年龄58.71岁,平均脸长187mm,眶距94.95mm,瞳距59.76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男28例,平均年龄57.29岁,平均脸长199.8mm,眶距97.59mm,瞳距61.65mm。女21例,平均年龄55.29岁,平均脸长185.4mm,眶距93.64mm,瞳距60.29mm。开角型青光眼,男31例,平均年龄42.61岁,平均脸长197.39mm,眶距100.52mm,瞳距62.48mm。女19例,平均年龄37.71岁,平均脸长183.12mm,眶距94.35mm,瞳距60.12mm。原发性青光眼脸长、眶距、瞳距男性大于女性,其脸长度男女均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开角型最小。眶距男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女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结论脸型长度、眶距和瞳距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有因果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分别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治疗,实验组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97.50%)高于对照组(82.50%);实验组疼痛持续时间为(5.62±1.37)d、完全负重时间为(14.81±3.49)d,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背伸、跖屈、内翻及外翻肌耐力更高(P
简介: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距骨颈骨折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6~63岁,平均40.5岁,合并腰椎、髋臼、跟骨、外踝骨折各1例。开放骨折2例。陈旧性骨折2例(〉1个月)。按Hawkins骨折分类:Ⅰ型3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膝下管型石膏固定,其中1例复诊中因移位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固定。Ⅱ型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Ⅲ型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手法+撬拔复位,脱位整复。一周后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二枚直径4.0mm中空螺钉由后向前固定距骨颈,1例急诊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本组13例获得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3个月。13例中发生距骨体缺血性坏死5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1例。另2例未统计在内。1例外院病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长期不愈,行小腿截肢术。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按Hawkims疗效标准,优4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69%。结论对无移位的距骨颈骨折,行膝下管型石膏固定6~12周,并定期拍片复查,距骨颈骨折脱位应急诊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以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为宜,尽量减少并发症。对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或创伤性关节炎,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和微骨折锥术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7例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钻孔组(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治疗)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0~57岁;损伤面积0.6~1.4 cm2;根据Berndt和Harty基于X线片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标准:Ⅰ期9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3例。微骨折组(关节镜下微骨折锥术治疗)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4~55岁;损伤面积0.5~1.5 cm2;Berndt和Harty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8例,Ⅳ期2例。通过比较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运动评分(AAS)和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期评价手术疗效。结果57例患者术后获13~2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AOFAS评分、AAS评分、Berndt和Harty提出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2.2±1.6)、(2.1±1.4)分]、AOFAS评分[(89.1±6.3)、(90.4±5.8)分]、AAS评分(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5%(23/26)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20)。结论关节镜下克氏针钻孔术和微骨折锥术在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中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疗效基本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