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对患者细心的护理,44例患者皆已完全康复。结论对患者的正确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脑损害及精神症状情况。方法随机选取57例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对其精神症状及头颅CT、TCD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头颅CT异常率85.96%,TCD异常率64.91%。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严重的精神症状和脑器质性损害。

  • 标签: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脑损害 精神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治疗前期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PANSS(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社会支持评价量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DSM-Ⅲ(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轴-V病前1年社会功能评价、大体功能评定量表等评估影响患者精神病治疗前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出院随访1年后39例患者预后良好,良好率65.00%;60例患者治疗前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是否存在注意障碍、起病疾患形式、教育水平高低等因素对治疗预后有直接影响(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前期因素均会影响其精神病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病治疗 前期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药物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精神科药物的临床治疗中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经积极对症治疗,痊愈29例,因服药量大、中毒时间长而死亡1例。结论精神障碍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常用的治疗手段、方法及护理。

  • 标签: 精神科 药物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对精神科护理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影响。方法根据电子病历,保护性约束观察记录,值班护士长查房记录等,对精神卫生法实施前后,精神科临床护理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情况进行回顾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约束的平均频次,约束的平均时长,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卫生法实施后约束的使用率由实施前的56.9%下降到37.5%,平均每人每次约束时间缩短由实施前的12.51小时缩短到3.96小时,平均每人约束次数由实施前的3.65次增加到5.31次。结论精神卫生法的实施维护了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合法权益,降低了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对防止和避免保护性约束的滥用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精神卫生法 精神科 护理 保护性约束 影响
  • 简介:目的:了解睡眠门诊与精神门诊首诊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疾病种类及临床用药的差别。方法睡眠科门诊首诊275例为研究组,同期精神科门诊300例为对照组,自行设计表格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睡眠科门诊女性首诊患者明显高于男性,未婚明显多于已婚,睡眠科的非器质性失眠症最常见,而精神科门诊以精神分裂症最常见;两门诊就诊疾病种类及用药种类有明显不同。结论睡眠科门诊与精神科门诊首诊患者均有自己的特点,开展睡眠门诊有利于更好的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服务。

  • 标签: 睡眠科门诊 精神科门诊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给予奥氮平治疗)、B组(给予利培酮治疗)、C组(给予喹硫平治疗)、D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对比观察四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变化情况、血清泌乳素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C组、D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5%、92.5%、95%,四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第2、4、8周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四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对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患者在治疗第8周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C组、D组患者(P〈0.05),且极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闭经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结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以及阿立哌唑等四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有一定差异,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体质以及对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合理选用,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精神分裂症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类型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占同期脑卒中住院患者的48.2%(110/228),精神障碍表现类型,有分裂样精神病症状、兴奋躁狂症状、抑郁状态和血管性痴呆,以情感障碍多见。脑卒中类型、病变部位、脑部供血、神经递质等与精神障碍有一定关系。精神障碍的诊断采用国际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ICD-10),并与国内SCL-90问卷常模进行比较。结论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均可产生多种精神症状,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与卒中部位、年龄等有关系,卒中患者早期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心理干预有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精神障碍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医学职业精神实际上是医学科学精神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一种高度统一。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属于职业精神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也是由医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意志、职业荣誉、职业作风以及职业信念等构成。正确、充分认识医学职业以及职业精神,对于培养医生职业精神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医学职业以及职业精神,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医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科学精神
  • 简介:摘要探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护士长管理能力,重视培训、强化思想教育,加强责任心,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保证患者住院期间人身安全。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轻中症精神性眩晕的临床评价与干预方法。方法选取精神性眩晕患者37例,平均年龄46.1(20~68)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即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定为轻中度异常。对患者进行乌灵菌粉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持续28天;安排2次随访(基线和第28天),随访中评估眩晕的症状(包括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伴随症状等)并进行精神心理评价。结果①原发性精神性眩晕17例,继发性精神性眩晕20例。原发性精神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和漂浮感,而旋转感、倾倒感和站立困难均为继发性精神性眩晕;②治疗后,患者不稳感和漂浮感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显著(P〈0.05);③治疗前,SCL-90躯体化障碍患者占91.9%(34/37),焦虑自评异常患者占91.9%(34/37),抑郁自评异常患者占56.8%(21/37);心理评价为轻度异常的占86.5%(32/37),中度异常占13.5%(5/37);治疗后躯体化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异常率都有下降,且差别显著(P〈0.05)。结论乌灵菌粉制剂可改善轻中症的精神性眩晕症状,对出现的轻中度焦虑和抑郁状态、躯体症状(本文主要为眩晕)有一定疗效;必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建立医患互信,实现良好的医嘱依从性。

  • 标签: 精神性眩晕 乌灵菌粉 干预 评价
  • 简介:摘要探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8例,均为男性,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一利培酮治疗。治疗前采用PANSS量表及BPRS量表中关于自知力的评定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8周后,再次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通过计算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变化的差值的绝对值来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干预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攻击危险分、自知力分治疗前后差值的绝对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认知行为疗法可使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攻击危险性及自知力明显改善。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为今后精神分裂患者的康复提供依据和参考。(2)对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8周后,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症状
  • 简介:精神分裂症为一种高致残、慢性、难治性疾病,是引发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精神残疾评估的工具及影响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以期为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完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干预的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残疾 测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理干预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研究。方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年分裂症和门诊的精神分裂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619例病程≤5年,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药物组,317例)和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302例),治疗一年随访一年。心理干预包括家庭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及技能训练,主要预后指标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治疗中断,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次要预后指标为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健康状况问卷(SF-36)、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的变化。结果(1)干预组和药物组总的治疗中断率为16.4%和23.4%相对危险度(RR=0.805)。复发率分别为6.9%和10.65%(RR=0.88),再入院分别为3.25%和5.6%(RR=0.9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2)干预组ITAQ总分变化值(2.35±0.05)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分别为(0.75±0.05)分,(1.85±0.1)分,(0.5±0.05)分;P均<0.01-0.05。结论抗精神病药合并心理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当。但前者自知力、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心理干预
  • 简介: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酗酒会导致机体多系统受损,其中包括神经损害和精神障碍。临床上,酒精所致的神经精神损害表现复杂多样,常导致诊断困难甚至出现误诊。本文将对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机制、5种常见的酒精性精神障碍疾病的识别要点及酒精性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进行综述。多学科有效协作、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相互合作对此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酒精中毒 酒精戒断综合征 精神障碍
  • 简介:文章以都江堰精神卫生中心为例,通过对其总体环境、单体设计、室内装修的阐述与分析,提出了在精神卫生中心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 标签: 精神卫生中心 专项设计 设计探索
  • 简介:摘要目的脑电图是通过记录脑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而了解脑功能的一种方法。方法脑诱发电位系列、多导睡眠图、定量药物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结论脑电图是一种无创性的生物物理检查法,既可了解脑的生理功能,又能反应脑的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脑电图 精神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对精神障碍患者患者拒绝治疗权,我国理论界缺乏认识,实践中缺少法律依据,不利于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本文归纳拒绝治疗权的概念,研究拒绝治疗权保护现状与问题,提出完善拒绝治疗权立法建议,以期进一步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 标签: 精神障碍患者 拒绝治疗 权益
  • 简介:摘要语言作为一种内含丰富的艺术,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在整个精神科的治疗康复过程中,运用无处不在,有时同样的语言对不同患者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护士要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学会与患者说话的艺术。

  • 标签: 精神科护士 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