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评估和人文关怀护理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3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疼痛评估和人文关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住院舒适度、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舒适状况量表(GCQ)、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疼痛评估和人文关怀护理可有效缓解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疼痛程度和负面心理,提高患者舒适度、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疼痛患者数量呈现井喷式态势。社会对疼痛预防、治疗和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给疼痛界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项极富时代性的挑战。患者、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该如何正确判断疼痛类型、评估疼痛强度及其影响是解决疼痛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尚无一种专家认可的中国本土的疼痛量表,中国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目前还在依赖外文疼痛量表的中文翻译版开展相关工作。本共识对现阶段中国大陆地区常用且国际认可的14种疼痛量表中文翻译版进行了总结,并由16名中国疼痛专家就量表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现状进行了评估。大部分专家认为现阶段在评估中国人群的疼痛问题时应参选上述量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正确地诊疗以及精准地评估疼痛对中国患者的身心影响,亟待中国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联手编制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疼痛量表。这套量表的编制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疼痛对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急性创伤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患者,排除年龄<18周岁、严重眼外伤、严重颅脑损伤及其他病情危重者,在入院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VAS评分评估创伤后疼痛,ISS评分评估创伤严重程度;入院24 h内行APACHE Ⅱ评分评估病情。在伤后1个月,排除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1年内有重大精神创伤史及毒品或药物成瘾者,对最终符合条件的64例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使用PCL-5量表评估PTSD症状。依据PCL-5评分是否≥38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和非PTSD组,比较两组创伤后VAS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创伤疼痛程度对PTSD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符合纳入标准者64例,PTSD组19例、非PTSD组45例。两组相比,PTSD组入院时VAS评分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06);两组间1个月时VAS评分及1个月VAS变化值(Δ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ISS评分以及入院24 h内APACHE Ⅱ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3)。入院时VAS评分与伤后1个月时PCL-5得分呈正相关(r=0.355,P=0.004)。另外,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VAS评分>8时,对PTSD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33%,P=0.000 2)。结论创伤后严重疼痛是PTS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 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 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 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 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 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并腰背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分布不理想及合并抑郁症是PVP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 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早期疼痛的疗效。 方法: 选取我 院 201 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宫腔镜下诊刮术患者 11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 55 例与对照组 55 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泵的方式维持其麻醉效果。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立即停止注射麻醉药物瑞芬太尼。 实验 组患者则在手术结束前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疼痛评估表在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 2017年 6月到 2018年 6月我院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随机选择 100例烧伤患者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将其入院两天内静息状态和入院七天换药时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对患者实施规范的烧伤疼痛护理之后对比患者在实施疼痛护理前的疼痛评分。结果 刚进入医院时患者的第一次疼痛评分平均为 8.8分,在实际疼痛评分方法指导之后 12h、 24h、 48h评分分别为 4.7分、 2.5分和 1.4分。在实施一段时间疼痛治疗之后有 63例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完全缓解,有 27例患者的疼痛得到部分缓解,有 10例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缓解。结论 疼痛评估表能够直观、生动、具体的体现出患者静息和换药时的疼痛变化情况,对患者后续的疼痛治疗和护理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规范疼痛评估对急诊创伤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均为我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间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 70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 35例将纳入至对照组,接受规范疼痛评估的 35例将纳入至实验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疼痛评分上看,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为( p<0.05)。结论 在急症创伤患者的护理中采取规范疼痛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科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及可行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8—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现状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33%。结果265名儿科护士的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得分为(114.22±19.81)分,得分最高为疼痛筛查维度,得分最低为疼痛评估中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维度。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科室、所在科室医生对疼痛治疗的支持度、是否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否建立疼痛护理制度的儿科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生对疼痛治疗的支持度、科室是否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否建立疼痛护理制度是儿科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目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水平较高,但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建立科室内相关制度,增强医护合作,促进儿科疼痛评估循证护理知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