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腿和足部的解剖学特点导致其重建十分具有挑战性。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血管解剖学的新理论、显微外科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使得小腿和足部复杂组织缺陷的评估和治疗发生了巨大改变。治疗此类病变的主流方法是多学科治疗,由参与治疗的专家们合作完成。这也是为何在上个世纪后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整形外科。肢体重建整形术可用于创伤性、肿瘤性和脓毒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讨论从传统皮瓣到现代穿支皮瓣的发展过程中,小腿和足部手术中组织移植的时机和组织重建术的相关医疗设备。

  • 标签: 小腿 创伤 清创术 重建术 传统游离皮瓣 局部皮瓣 游离穿支皮瓣 局部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泥在锁骨骨折中的疗效及治疗价值。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自体泥回术。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观察患者的康复及骨折愈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泥收集情况。结果,随访持续了一年,一年后,所有患者都实现了愈合,没有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总疗效分别为95%和9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两组数据不同,术中出血量与术中持续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采集的泥量与常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锁骨 粉碎性骨折 切开复位 钢板 内固定 自体骨泥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案例均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本院接受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治疗的患者,总人数80人。本研究按照数表分析法将80名样本数据,平均分配成对比组和研究组,每组40人。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护理总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总有效率较高的一组为研究组,P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植骨术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的护理配合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全部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且自愿接受前路术治疗。电脑将患者编码后随机1:1分为参考组和护理组,每组均为40例患者。结合两组住院时间指标分析护理效果,统计并发症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参考组对比,护理组在住院时间方面具备优势,即住院时间更短(P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护理效果 前路植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撑开式加屈伸指肌腱调整技术用于治疗复拇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17例17指复拇畸形患者。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8例。先采用屈伸肌腱松解或将去除指体的屈伸肌腱转移至指体的指间关节尺侧,并用去除指体的指骨对其尺侧拇指近节指骨颈下行撑开式,实现性矫正配合肌腱调整,共同矫正拇指力线,达到矫正指间关节尺偏畸形的目的。结果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个月。随访结果采用Tada制定标准评价:优12指,良5指。结论采用撑开式加屈伸肌腱调整治疗复拇畸形,疗效满意。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治疗结果 撑开式植骨 屈伸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分别应用于前路复位减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本次研究从近一年(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72例为观察对象,全体患者接受前路复位减压术治疗,并参考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接受的护理方法分别为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对比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按照对照组-观察组先后顺序,并发症指标分别为19.44%、2.78%,对比差异明显,且P<0.05。按照对照组-观察组先后顺序,满意度指标分别为75.00%、94.44%,两组对比结果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应用在接受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术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优势。

  • 标签: 下颈椎骨折脱位 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型胫骨平台骨折应用钢板加治疗的思路及策略。方法:选择近十年来,随机抽取本院接收的C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组,A组、B组、C组各10例,A组行单切口单钢板固定并治疗,B组行单切口双钢板固定并治疗,C组行双切口双钢板固定并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C组平台塌陷、伤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且B组低于A组;C组HHS评分高于B组和A组,且B组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应用钢板加治疗C型胫骨平台骨折时,双切口双钢板的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C型胫骨平台骨折 钢板 植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治疗,为实验组,一组给与钢板固定治疗,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91.52±10.82)d,完全负重时间为(101.73±16.26)d,各项数据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12%(39例),较参照组的75.61%(31例)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32%(3例),低于参照组的24.39%(10例),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该手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锁定钢板内固定 植骨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游离腓骨瓣是修复颌缺损最常用的瓣,其重建缺损术后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血管蒂骨化、钛板暴露或断裂、吸收或骨坏死等。近年有研究表明,颌重建后游离腓骨瓣的血管蒂发生骨化的具体原因不详,主要可能与血管化骨膜成特性相关。本文报道游离腓骨瓣重建缺损后出现血管蒂骨化3例,其中1例因出现张口受限和质硬肿块被发现,行完善的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2例未出现临床症状而通过影像学摄片偶然发现,考虑到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建议保留施行病变切除手术并密切随访。

  • 标签: 游离腓骨瓣 血管蒂骨化 颌骨重建 骨膜骨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模型,构建一种包括跨中线上颌缺损的虚拟重建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的汉族成年口腔疾病患者CT资料,选择100例健康上颌及15例上颌缺损(5例单纯单侧缺损、5例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5例跨中线缺损)CT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在健康上颌数据及其附近区域创建球型模体并模拟上颌缺损,分别为单纯单侧缺损、单侧缺损并累及颧骨、跨中线缺损,以原始图像为虚拟重建的正确参照;人工缺损与正确参照配对后分为训练集(70例)、验证集(20例)以及测试集(10例),前两者用于训练GAN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GAN性能。15例上颌缺损CT数据导入训练完成后的GAN模型中进行虚拟重建,对单侧缺损分别采取镜像和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而对跨中线缺损仅采取基于GAN的方式进行虚拟重建重建结果分为镜像重建组(10例)、单侧缺损GAN重建组(10例)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5例)。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量评价,定量指标为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和95%豪斯道夫距离(95% Hausdorff distance,HD95),对各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对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和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进行定性评分,对各组总分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和事后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DCS(分别为0.891±0.049、0.721±0.047、0.778±0.057)和HD95[分别为(3.58±1.51)、(5.19±1.38)、(4.51±1.10)mm]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P<0.001;F=3.62,P=0.041);其中,测试集DSC显著大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HD95显著小于镜像重建组(P<0.05)。测试集、镜像重建组、单侧缺损GAN重建组、跨中线缺损GAN重建组定性总分[分别为8(1)、6(2)、6(2)和4(2)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13,P<0.001);两两比较显示,测试集总分显著高于镜像重建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基于GAN的虚拟重建方法,其单侧缺损虚拟重建效果优于镜像技术,亦可实现跨中线上颌缺损的虚拟重建

  • 标签: 神经网络(计算机) 假体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颌面假体 深度学习 上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5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对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回输血、手术成功率、结核复发情况、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ODI及Cobb角,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28±2.56)小时,住院时间为(16.5±2.9)天,术中出血量为(682.4±92.5)毫升,自体回输血(504.9±89.3)毫升;所选患者手术均取得了预期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0%;在术后一年随访中,所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的情况,结核复发率为0.00%;手术前后所选患者VAS疼痛评分、ODI及脊柱Cobb角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单纯后路 植骨融合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界面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界面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P<0.05);De-BMSCs成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P<0.05),成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界面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分化效应增强。

  • 标签: 细胞分化 细胞去分化 间质干细胞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锁定钢板加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接收的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模式,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锁定钢板加治疗模式,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进一步有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落实锁定钢板加治疗方式,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效防范或者减少并发生或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这种骨科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 标签: 锁定钢板加植骨治疗 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选择我院2019.6-2021.7内6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并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治疗;观察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及治疗前后跟Bohler角度改善情况。结果:康复优良率分析:观察组高达96.66%,对照组仅有76.66%,两组数据对比,P<0.05。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其余指标用时较短,术后Bohler角度较大,数据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并改善其预后。

  • 标签: 锁定钢板内固定 植骨 跟骨关节内骨折 康复优良率 Bohler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护理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例经颈椎前路减压、椎间隙融合术的患者,对入选患者术中配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03.5±14.2)min,平均出血量为(405.6±35.6)mL,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护理配合得当,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预防术中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

  • 标签: 术中护理配合 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锁定钢板加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接收的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模式,针对观察组采取的是锁定钢板加治疗模式,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进一步有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落实锁定钢板加治疗方式,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效防范或者减少并发生或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这种骨科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 标签: 锁定钢板加植骨治疗 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应用
  • 简介:一、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距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走功能良好,下蹲站立动作完成良好,未诉酸胀、疼痛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腓骨瓣 移植 跟骨缺损 距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距软骨下囊肿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方法在天津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0年经踝关节或足部CT扫描后诊断为距软骨下囊肿患者176例,其中男77例,女99例;年龄14~84岁[(56.1±14.0)岁]。通过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及囊肿区域后,构建田字解剖网格系统并将穹隆关节面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及后外侧四个区域。记录网格定位下距软骨下囊肿的受累区域及其性别、年龄及发病侧别;测量距软骨下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结果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前内侧131例(74.4%),前外侧5例(2.8%),后内侧34例(19.3%),后外侧6例(3.4%)。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老年(≥60岁)共78例(44.3%),发生于中年(45~59岁)共62例(35.2%),发生于青年及未成年分别为32例(18.2%)、4例(2.3%)。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区域年龄构成分别为59(49,64)岁、44(39,45)岁、61(54,68)岁、40(22,58)岁(P均<0.01);性别、发病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的软骨下囊肿前后径分别为(9.7±4.4)mm、(3.5±1.1)mm、(10.3±4.4)mm、(2.1±0.8)mm;横径分别为(5.4±1.7)mm、(3.9±1.8)mm、(5.9±2.2)mm、(3.4±1.1)mm;深度分别为(7.1±2.4)mm、(3.2±2.2)mm、(8.2±3.0)mm、(3.9±1.9)mm;表面积分别为156.1(82.6,198.2)mm2、23.0(21.4,28.9)mm2、180.0(75.1,230.4)mm2、28.0(20.3,36.7)mm2;体积分别为77.1(37.1,129.1)mm3、23.9(14.2,37.8)mm3、104.6(37.7,157.4)mm3、13.0(10.4,16.0)mm3。前内侧区和后内侧区分别与前外侧区及后外侧区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比较,除前内侧横径与前外侧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另外,前内侧区软骨下囊肿深度明显大于后内侧区软骨下囊肿(P<0.05)。结论距软骨下囊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距穹隆前内侧病变最为常见,囊肿体积大且累及较深,其次为穹隆后内侧,穹隆前外侧及后外侧病变较为少见且囊肿体积较小。距囊肿的田字网格定位系统有助于对囊肿的定位及特征描述,可辅助临床医师对囊肿进行精确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骨囊肿 距骨 软骨 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