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球面散光型和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术前角膜散光为1.25 D以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6例(172眼)。根据自愿原则,其中50例(80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作为Toric组,56例(9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 IOL(SN60WF)作为对照组。术前对照组和Toric组散光分别为(2.14±0.95)D、(2.08±0.74)D。术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脱镜率、残余眼散光和轴位旋转、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例失访,失访率为8.5%,最终纳入对照组为51例(84眼),Toric组为46例(73眼)。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Toric组的UDVA(logMAR)分别为0.22±0.14和0.1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01);CDVA(logMAR)分别为0.11±0.09和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组看远脱镜率为78%(21/27),对照组为27%(9/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P<0.001)。Toric组残余眼散光为(0.77±0.39)D,对照组为(1.99±1.12)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1);Toric组的轴位旋转4.6°±5.7°。Toric组低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7,P=0.006)。2组术后明视、暗视、暗视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视觉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型IOL相比,非球面散光型可有效、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稳定性好,大大提高术后脱镜率,且低阶像差更低。
简介:目的:比较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波前像差、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50眼,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球面人工晶状体组(A组)23例24眼术中植入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B组)23例26眼术中植入具有负球面像差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背景(25cd/m2)和高亮背景(255cd/m2)下的对比度视力、瞳孔直径(6mm)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高阶像差的均方根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亮背景下各对比度视力以及暗背景下100%,25%对比度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背景下5%,10%低对比度时B组视力好于A组。瞳孔直径6mm时,B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球差、彗差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RMS、球差、彗差低于A组。结论: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高阶像差,改善患者的术后暗环境下的低对比度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甄选对象于医院眼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合计88例(88眼),甄选时间2021年09月-2022年08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在此之上按照分组依据:计算机单双数分配法,44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资料库,执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4例患者数据录入观察组资料库,执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不同干预法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组间参数差距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球差、RMSh波前像差数值结果更优,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 319例1 319眼术前角膜球面像差进行测量,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面像差分布。所有患眼均采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m)值、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Km)值、角膜散光值、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和角膜厚度;采用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球面像差值;计算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眼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球差的比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8.00±11.12)岁,平均角膜球面像差值为(0.34±0.17)μm,波动范围为-0.38~0.99 μm。其中角膜球面像差<0 μm者22眼,占1.67%;角膜球面像差为0~0.4 μm者842眼,占63.84%;角膜球面像差>0.4 μm者455眼,占34.50%。角膜球面像差与患者年龄呈弱正相关(r=0.398,P<0.001);与受检眼角膜Km值、角膜后表面Km值、角膜厚度均呈极弱相关(r=0.129,P<0.001;r=0.240,P<0.001;r=-0.068,P<0.05);与角膜散光或角膜后表面散光之间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r=-0.025,P=0.365;r=-0.008,P=0.771)。年龄可能影响角膜球面像差。以残余球面像差(0.10±0.05)μm为目标采用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0、-0.20和-0.27 μm)可矫正710眼,占53.83%。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平均角膜球面像差较既往报道值(+0.27 μm)偏大。术前应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角膜球面像差选择适合的非球面IO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两组之间人眼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4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做波前像差检查。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瞳孔直径在5.0mm状态下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的球差、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明显优于球面型人工晶状体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对照病例研究。对仅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分别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状态、波前像差仪检查瞳孔6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四阶彗差),检查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瞳孔6mm大小时非球面组四阶球差(Z40)(P=0.000)、四阶球差均方根(RMS4)(P=0.003)、高阶像差均方根(HMSh)(P=0.016)低于球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四阶彗差检查Z7、Z8以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面和非球面组在6.3°~4.0°视角对比敏感度(CS)(P=0.043,P=0.032)及眩光敏感度(GS)(P=0.045,P=0.037)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视角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包括球差在内的高阶像差,但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眩光敏感度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束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8月间收治的近视眼患者100例(20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0例(100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以及高阶像差差值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裸眼视力改善十分明显,与术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彗差、球差及总像差变化情况,可见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彗差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小,而球差及总像差改变都比较明显,观察组患者增加程度明显不及对照组患者。结论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视力的恢复,还能对其视觉质量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IOL偏心和倾斜的差别及术眼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4至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植入的IOL类型(ZCB00、SN60WF、A1-UV、AO)分为4个组,每组右眼与左眼各30只。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和1个月测量晶状体或IOL的偏心值与倾斜度(使用CASIA2扫描仪)及术眼波前像差、客观散射指数(OSI)、传递调制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值(SR)。双眼患者均取右眼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有纳入眼的眼别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招募181例(240只眼)患者,其中169例(224只眼)完成随访(右眼114只,左眼110只),男性77例,女性92例,年龄(69±9)岁。4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眼轴长度、术前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以及IOL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1周及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1、6.12、4.66,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SN60WF组术后1 d及1周的IOL偏心值均大于另外3个组,术后1个月的偏心值为(0.259±0.101)mm,大于ZCB00组的(0.177±0.099)mm和AO组的(0.163±0.12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术后1个月ZCB00组、SN60WF组、A1-UV组和AO组的IOL倾斜度分别为(4.806±1.129)°、(5.080±1.309)°、(4.586±1.338)°、(5.112±1.406)°,术后各时间点4个组间IOL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4个组间IOL偏心值与倾斜度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内右眼与左眼的IOL偏心值及倾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有向鼻下方或向颞下方倾斜的趋势。术后1个月,在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4个组间眼内球面像差(F=131.32、85.17)及全眼球面像差(F=46.64、47.5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O组均大于另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均P<0.05)。4个组间OSI、MTF cut off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4种非球面IOL植入晶状体囊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与倾斜,但差别未显示出临床意义;术眼对轻度IOL偏心与倾斜有良好的耐受性,视觉质量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弧区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根据患者所选择的角膜塑形镜基弧区设计不同进行分组,非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区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区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测量2组患者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和角膜的高阶像差(HOA)、球差(SA)、彗差、三叶草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值(SR)等。取左眼数据用于统计分析。组内戴镜前后波前像差及MTF、S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各项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与戴镜前相比,2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眼和角膜的HOA、SA、彗差均增加,SR、MTF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球面组、非球面组戴镜后角膜的三叶草差均较戴镜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01;t=-3.41,P=0.002)。组间全眼HOA、S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01;t=2.13,P=0.038;t=4.51,P<0.001),组间角膜HO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06;t=2.69,P=0.009);组间其余像差和SR、MTF改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基弧区的不同设计影响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基弧区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患者配戴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客观视觉质量更好。
简介:目的:通过对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观察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01/05等效球镜低于-12.00D的46例88眼进行非球面切削或标准化LASIK术后进行随访,按术前屈光度数将其分为A组(〈-6.00D)和B组(-6.00~-12.00D)两组,对比各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mo裸眼视力、Q值、夜间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及满意率(后3者采取问卷调查)。结果: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t=-0.372,P〉0.05);A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χ^2=2.397,P&gt;0.05;夜间视物质量:χ2=1.263,P〉0.05);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χ^2=10.85,P〈0.01;夜间视物质量:χ^2=10.85,P〈0.01);术后效果满意率达到98%。结论:非球面切削能明显改善-6.00D以上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视光科行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50例(100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远近距离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等,并使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QIRC)评估手术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前双眼各项指标基本匹配,术后6个月主视眼logMAR远视力达0.0的患者有94%,非主视眼logMAR近视力均达到0.5,96%的患者达到0.3。主视眼术后6个月Q值与非主视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等效球镜度(SE)、Q值与球差呈正相关(r=0.496,P<0.001;r=0.197,P=0.05)。患者双眼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除18 cpd以外,均达到术前水平(均P<0.05)。大部分患者反映视觉质量良好;2例诉夜间眩光、重影。患者术后6个月立体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球面优化单眼视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合并老视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损害视觉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91例受试者完成初次配戴,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48例。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左、右眼LogMAR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眼角膜平坦K值及右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配戴后1 d、9个月以外,其余随访时间点,2组左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1年时,2组左、右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1年时,2组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和镜片状态均良好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与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2种角膜塑形镜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90例偏瘫患者为常规组、篮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篮球组患者额外增加球面物体篮球训练,综合组患者在篮球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e-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BBS、FAC与MBI和NI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FMA、BBS评分、FAC分级、MBI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62.57±9.89)分、(44.86±7.19)分、(4.47±0.65)级、(63.58±17.3)分和(4.38±7.21)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篮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非球面系数(Q)对球差以及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取260例(508眼)在我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的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前的屈光系数四阶球差值,术后术前两者的差值,即为患者球差的变化值。记录手术过程中治疗光区的切削深度,以及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最后对以上三者,即术后球差变化、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的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非球面系数Q增大,会导致患者屈光系统球差增大,Q对球差以及术中的切削深度有显著影响。结论球差的绝对值随非球面系数(Q)增大而增大。Q绝对值增大,相对切削深度增大。由于球差会因Q值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切削深度无法确定,所以一般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虽然可矫正视力,但是术后却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影响视觉质量。所以,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小Q值的增加值,想要提高治疗效果则非球面切削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矢量分析法对比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2月 -2016年 8月接诊的 30例青少年儿童,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20例行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 10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分析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两组戴镜 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两组角膜散光 J0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两组角膜散光 J45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针对较近视合并高散光青少年儿童配戴普通球面与环面角膜塑形镜,虽然前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角膜散光较差,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