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微创法给予表面活性物质(LISA)替代气管导管给药,是否存在5~9岁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低于正常值。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13个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3~26周出生的早产儿,共计211例早产儿纳入研究,LISA给药组(n=107)和常规气管插管表面活性治疗组(n=104)。将FEV1<预测值的80%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后续评估由双盲小组进行。结果121例中有102例肺活量测定成功,其余患儿因死亡或走失无法追踪。LISA组FEV1中位数为预测值的93%(四分位数范围:80%~113%),对照组为86%(四分位数范围77%~102%)(P=0.685),FEV1<80%的发生率分别为11/57(19%)和15/45(33%),绝对风险降低14%(95%可信区间:-3.1%至31.2%,P=0.235)。结论两组间5~9岁儿童FEV1低于正常值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将探讨在肾脏疾病中应用氨基尿检测方法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参照文献[7],根据氨基氮能与2,4-二硝基氟苯(1-Fluor-2,4-dinitrobenzol,DNFB)生成有色化合物的原理(图1),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适用于临床检验的尿氨基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临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氨基尿检测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打下基础。二硝基氟苯购自MERCK公司。备用试剂配制:①氨基标准液(5.0mgnitrogen/L):含甘氨酸178.5μmol/L,谷氨酸178.5μmol/L,苯甲酸钠347.0μmol/L,盐酸17.5mmol/L,存放于4℃冰箱。②四硼酸钠溶液:含四硼酸钠132mmol/L等。结果:RP-HPLC法、DNFB-加热过滤法及DNFB-三氯乙酸法之间的相关性,三种方法相互间相关性都在95%以上,说明无论采用DNFB-加热过滤法还是DNFB-三氯乙酸法都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尿氨基氮的含量。结论:尿氨基含量的检测对于诊断这些疾病有一定帮助。

  • 标签: []肾脏疾病 氨基酸尿检测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用小儿复方氨基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价值及用途。方法 在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筛选出40例腹泻患儿,根据奇偶法分为2组。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再使用小儿复方氨基治疗。然后观察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最高,约占9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小儿复方氨基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价值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脱水症状与腹泻症状,值得应用。

  • 标签: 小儿腹泻病 小儿复方氨基酸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到早产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指标,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早产儿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早产儿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研究组,剩余一组早产儿接受择晚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情况。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临床整体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的临床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复方氨基(18AA-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5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在同样的医疗环境和条件下开展基础治疗,此外对A组患儿采用单纯应用利巴韦林方案,B组患儿采用18AA-Ⅱ+利巴韦林方案,对两种方案下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相关研究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B组症状改善指标优于A组,且B组患儿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针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治疗中,单一药物方案的效果有限,采用18AA-Ⅱ+利巴韦林的联合方案能够在快速缓和患儿症状的基础上改善其营养状态,同时在抑制炎性因子的影响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效果。

  • 标签: 18AA-Ⅱ 利巴韦林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 简介:【摘要】氨基序列是蛋白质和多肽重要的结构,其决定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氨基测序在蛋白质研究中越发重要,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氨基测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氨基测序的方法、原理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测序方法不断建立,氨基测序将在蛋白质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蛋白质 氨基酸测序 质谱技术 从头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早产儿干血斑中氨基含量的切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IMD)筛查的新生儿临床数据。根据胎龄分为2组:早产儿组2 264例(男1 312例,女952例),足月儿组53 275例(男28 269例,女25 006例) ,干血斑中氨基切值采用百分位数法(P0.5~P99.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早产儿干血片内11种氨基[丙氨酸(ALA)、精氨酸(ARG)、瓜氨酸(CIT)、甘氨酸(GLY)、亮氨酸(LEU)、蛋氨酸(MET)、鸟氨酸(ORN)、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酪氨酸(TYR)、缬氨酸(VAL)]均呈非正态分布。2.早产儿IMD检测指标参考区间:ALA为114.76~545.48 μmol/L、ARG为1.34~47.04 μmol/L、CIT为5.66~32.02 μmol/L、GLY为181.48~909.93 μmol/L、LEU为71.10~283.29 μmol/L、MET为4.21~34.51 μmol/L、ORN为40.58~293.76 μmol/L、PHE为23.60~106.30 μmol/L、PRO为77.76~358.24 μmol/L、TYR为27.52~352.91 μmol/L、VAL为53.74~228.37 μmol/L。3.足月儿IMD检测指标参考区间:ALA为135.20~552.33 μmol/L、ARG为1.30~42.73 μmol/L、CIT为5.92~30.35 μmol/L、GLY为208.17~980.09 μmol/L、LEU为72.91~287.49 μmol/L、MET为4.27~33.90 μmol/L、ORN为48.40~305.59 μmol/L、PHE为27.63~92.27 μmol/L、PRO为97.38~372.75 μmol/L、TYR为40.19~276.54 μmol/L、VAL为65.75~237.92 μmol/L。4.除PHE(Z=-0.58,P>0.05)早产儿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组间ALA(Z=-15.32,P<0.05)、ARG(Z=-5.62,P<0.05)、CIT(Z=-5.86,P<0.05)、GLY(Z=-14.52,P<0.05)、LEU(Z=-5.62,P<0.05)、MET(Z=-5.22,P<0.05)、ORN(Z=-13.01,P<0.05)、PRO(Z=-22.09,P<0.05)、TRY(Z=-2.09,P<0.05)、VAL(Z=-17.82,P<0.05)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地区早产儿氨基参考区间的建立可为IMD实验室筛查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误判风险,使疾病诊断趋于精准。

  • 标签: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 氨基酸 婴儿,早产 切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中3D蛋白关键氨基突变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并根据3D三级结构模型推断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强毒株SDLY107构建的质粒pMD19T-SDLY107-EGFP为模板,利用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病毒突变株,对突变株增殖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3D蛋白三级结构进行预测,根据3D蛋白的结构域功能特性推测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结果经过双酶切鉴定和病毒基因测序证实已成功构建两株突变株病毒:EGFP-EV-A71(S37N)和EGFP-EV-A71(R142K)。两株突变株在RD细胞中的增殖速率均明显弱于亲本毒株。3D蛋白三级结构预测模型显示3D蛋白由"手指(finger)"、"拇指(thumb)"和"手掌(palm)"三个结构域构成握杯状右手结构,S37N位于"拇指"结构域,R142K位于"手指"结构域,而"拇指"和"手指"结构域对3D聚合酶的活性以及蛋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S37N和R142K突变降低了EV71的复制能力,这两个突变可能是通过改变3D蛋白聚合酶活性和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EV71病毒增殖。

  • 标签: EV71 3D蛋白 突变 病毒复制 三级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输注对足月小样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符合小样儿诊断的患儿中随机选择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29)及观察组(n=29),分别单纯给予肠内营养供给、肠内营养供给+静脉营养支持(氨基输注),对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足月小样儿展开治疗期间,给予其氨基注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足月 小样儿 氨基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复方氨基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实施药学干预对于应用效果是否产生影响。方法:对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入儿科并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1000例患儿展开调研,分析常用的两种复方氨基注射液18AA-Ⅱ和19AA-Ⅰ的区别、价格以及使用率情况,同时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应用19AA-Ⅰ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重点,评价对药品使用规范采取药学干预后的整体效果,以适应症处方合格率及氨基用量合格率作为疗效指标。结果:应用19AA-Ⅰ的患儿共374例,占比37.4%,在规范19AA-Ⅰ临床应用,采取药学干预方式后发现,适应症处方合格率明显提升(P<0.05),氨基用量合格率较干预前差异突出,综合效果可观(P<0.05)。结论:儿科临床在应用复方氨基注射液时,需严格把控19AA-Ⅰ药品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规范用药相关事项,采取药学干预能够确保合理用药,提升处方合格率和药品资源利用率,为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合理用药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枣庄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用PS及无创呼吸机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χ2=4.242,P<0.05。治疗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最大呼气流量、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优于对照组(t=8.895、5.676、11.141、3.040、13.330,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PS和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80名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研究。将病人按照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实施机械通气法的同时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中PH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生酮氨基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能否为临床诊断或治疗房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者和窦性心律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一般临床特征、血浆氨基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2例患者,其中房颤组97例(包括阵发性房颤54例、持续性房颤43例),窦性心律组105例。房颤组血浆丙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等14种氨基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均为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血浆氨基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心房内径、丙氨酸、天冬酰胺、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是发生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均为P<0.05),其中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均为生酮氨基。结论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血浆部分生酮氨基(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水平发生了变化,可能成为诊断房颤的循环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心房颤动 酮体 氨基酸 糖原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特发性弱畸形精子症患者治疗问题,给患者联合用药,分析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5月选取某医院进行治疗的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科学分组,研究中了解患者用药后的精子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精子检查五项指标数据(4.06±0.58)毫升、(44.72±9.95)*106/ml、(39.84±6.4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石症患者血清与尿液的氨基代谢轮廓,寻找疾病相关的差异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早期筛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74例尿石症患者(年龄20~82岁,男41例,女3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中心的35名健康对照者(年龄22~80岁,男20名,女15名)的血液与尿液样本。采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分别对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和尿液氨基水平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OPLS-DA)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建模,选择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与t检验的P<0.05来筛选差异氨基代谢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推断潜在标记物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筛选出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和甘氨酸等5种氨基代谢物在尿石症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7条代谢通路相关联。将血清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和尿液甘氨酸、天冬氨酸组合成联合标志物组,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96.4%。结论共发现血清和尿液中的5种氨基可作为尿石症早期筛查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为尿石症的分子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标签: 尿石症 氨基酸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表面活性物质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自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00名,根据胎龄分为早期组80人、中期组60人和晚期组60人。对比并分析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开始治疗时间,晚期组明显晚于早期组和中期组,而在初始剂量、总剂量和住院时间上,早期组使用的剂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氧疗时间,早期组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最高吸氧体积分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晚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上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 活性物质 胎龄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儿均为4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较好,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和观察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PaO2、PaCO2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h、治疗后24h的PaO2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aCO2检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间歇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