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佩戴R95活性炭呼吸器是否可以减少多环芳香烃(PAH)的摄入量,分析R95活性炭呼吸器对减少氧化产物吸入的作用,方法:选取44名街道工作人员,将其按照数表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每组22名。观察组连续2d工作时间佩戴呼吸器,对照组则连续2d工作时间未佩戴呼吸器,运用气相色谱法和(或)高分辨质谱法检测羟基多环芳烃(OH-PAH)。结果:在两组受试者中,出租车司机占38.6%,街头小贩占34.1%。尿液中1-羟基芘浓度(1-OHP)的基线肌酐校正水平比其他国际标准高:1020ng/g肌酐(IQR:604~1551)。佩戴R95活性炭呼吸器对1-OHP水平无显著影响,乘数效应1.00(95%CI:0.92~1.09);对其他OH-PAHs亦无显著影响,1-羟基萘(1-OHN)例外,乘数效应0.86(95%CI:0.77~0.96)。结论:街道工作者的尿PAH含量较高。在大城市中空气高度污染的地区内,佩戴R95活性炭呼吸器并不会影响尿OH-PAH水平,除1-OHN例外。缺乏效果可能是因为R95活性炭呼吸器无法有效地过滤气相PAHs。此外,检测出的高浓度尿OH-PAHs,提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呼吸科门诊非器质性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以及临床表现。方法调查分析在我院呼吸科门诊自2015年3月—2016年5月间诉呼吸困难而就诊的648例患者,给予第一次以呼吸困难就诊或在辗转多家医疗机构就诊但不能确定病因的呼吸困难患者问卷调查,形式有Nijmegen症状学问卷以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IS)的自我评估调查两种方式,抽取分析临床症状,整理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自我表述。结果648例患者中有602例能确定病因,占92.90%,有46例非器质性疾病患者,占比8.10%。非器质性呼吸困难患者多以“气堵胸口”“气提不上来”“胸口不舒服”“胸口有压迫”“呼吸吃力”等词汇自我表述。分析显示,这些基本有压力大、焦虑或抑郁症状、失眠等现象,给予他们抗焦虑、镇静安眠治疗后,症状很快减轻。结论要正确认识和诊断非器质性呼吸困难,减少和避免误诊,给予合理治疗措施,使患者尽早摆脱病症。
简介:口腔矫治器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其成本低、无创伤、便于摘戴、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应有全面的追踪随访及监测措施,以减少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口腔矫治器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呼吸支持方法抢救呼吸循环衰竭患者的路径和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呼吸循环衰竭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基线临床资料、呼吸支持抢救过程进行回顾,并统计所有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0例患者抢救完全成功率为64.0%;患者带呼吸机后,出现相关性肺炎5例(10.0%),经多次痰培养发现不同细菌;胸片检查提示并发气胸10例(20.0%);胃液检查显示存在胃液隐血4例(8.0%);同时发生应激性溃疡9例(18.0%)。结论急诊过程中,对于呼吸循环衰竭患者,需建立紧急人工气道,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和治疗,急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预见性观察和护理,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临床抢救的效率,改善其预后结局。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5年 11月 -2016年 11月我院收治的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110例,并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呼吸及心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纠正低氧血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治疗安全性良好,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中的护理方法,并经行总结。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呼吸衰竭且达到使用无创呼吸接标准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人。结果实验组治疗前体液PH值7.02±1.6血浆氧分压5.2±3.5血浆二氧化碳分压8.4±2.1;治疗后体液PH值7.29±1.3血浆氧分压10.2±3.1血浆二氧化碳分压5.9±1.3。对照组治疗前体液PH值7.09±1.3血浆氧分压6.0±2.1血浆二氧化碳分压8.5±1.8;治疗后体液PH值7.12±1.6血浆氧分压血浆9.0±1.1二氧化碳分压7.2±1.6。以上资料除照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中的护理方法在采用基本护理手段同时提供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和面部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3月呼吸内科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取气道分泌物,送检,培养分离菌种。记录年龄、性别、上机天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创伤、手术、昏迷、使用制酸剂、留置胃管、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等。结果28例(35%)患者发生VAP。VAP组在平均年龄、原发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机械通气时间、胃黏膜保护剂使用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2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中,革兰阴性菌占55.17%,革兰阳性菌占29.89%,真菌占14.94%。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黏膜保护剂应用情况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此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呼吸护理干预方案以及具体干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15-2017年收治治疗的130例高龄老年重症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65例对照组以及加行综合护理的65例实验组。对比两组重症肺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其他三项指标发生率以及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相同指标结果对比,实验组高龄患者优势明显,P<0.05。结论高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机辅助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治疗后再采取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左室舒张末径(LVED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分析呼吸机辅助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结果患者治疗前的PH值为(7.14±0.18),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54.2±5.6)mmHg,血氧饱和度SpO2为(0.79±0.06)%,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68.2±6.4)mmHg,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50.4±6.2)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0.6±8.2)%;治疗后的PH值为(7.45±0.22),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95.8±9.82)mmHg,血氧饱和度SpO2为(0.98±0.08)%,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3.5±3.8)mmHg,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58.6±7.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9.5±9.4)%;治疗前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辅助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观察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对患者行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带机时间6——22h,平均带机时间是8±1.36h,有87例患者脱机后可正常自主呼吸,另13例患者需要呼吸机持续通气辅助治疗,3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