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 标签: 视盘小凹/先天性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多模影像学分析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颅肿瘤术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总结经验,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察护理后颅肿瘤术后患者共50例,对其术前准备、护理及术后护理摸索经验,进行总结。结果50例病人通过细致周密的观察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对50例病人的观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后颅凹肿瘤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小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一般无明显症状,待并发黄斑病变而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才被发现。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EDI-SD OCT)及扫频源OCT(SSCOT),在扫描深度、广度及成像清晰度上均有显著改进,便于观察视盘小以及合并黄斑病变的细节,以及监测术后效果。先天性视盘小引起的黄斑病变,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剥离、以及翻转填塞等。本文就先天性视盘小及其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因素加以综述。

  • 标签: 小凹,视盘,先天性 机制,黄斑病变 治疗,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入小窝误诊的原因,加深其认识,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股骨颈入小窝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误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转移瘤、骨样骨瘤各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骨内腱鞘囊肿、退变性囊肿各1例。结论接诊医生对患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不仔细,过分依赖X线、CT、MRI的检查,不能通过病史分析、临床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凹入小窝 股骨颈 误诊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的发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胚胎期、晚期胚胎期、生后早期和成熟期。其发育过程和中心无血管区、Müller细胞及黄斑色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内外层视网膜神经元的双向运动,及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光感受器等多种细胞参考。中心发育不良是指既无中心,又无中心无血管区,根据OCT图像,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和不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并与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孤立的中心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相关。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65-470)

  • 标签: 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
  • 简介:状电极是目前国内外脑电图描记工作中较为理想的头皮电极。它具有对受检查者无损伤,检查中无痛苦,操作过程不会引起患者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及易使婴幼儿所接受等优点,故EEG工作者对使用该电极倍加喜爱。但是由于该种电极国内厂家在出售EEG机时不给配备,而市面上又买不来,欲购者只好用日本进口的,但因价格昂贵也只好弃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索,已找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自制EEG状电极的方法,该电极经临床试用与其它电极描图对比其结果并无差异。现将其自制方法介绍如下,供有关同行参考。

  • 标签: 盘状电极 交叉感染 脑电图描记 自制方法 婴幼儿 万用电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外伤性颅中硬膜外血肿比较少见,我院1985~1991年6月用CT帮助诊断以来收治了5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0、32、51、54、58岁。车祸伤3例,跌伤2例。原发昏迷4例,昏迷进行性加深1例,再次昏迷2例,嗜睡2例入院后意识障碍逐渐加深。呼吸困难1例,呕吐4例,小便失禁2例,大便失禁1例,瞳孔不等大3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外伤性 中凹 脑内血肿 大便失禁 颅骨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查阅研究龙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龙参药理及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龙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盘龙参 药理 化学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中度近视眼球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本院眼科就诊患者,共计35例48只眼纳入本次研究,视力情况分布为中度近视15眼,高度近视33眼,使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器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厚度,将高中度近视人群的眼球黄斑各部位厚度与视力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为224.27±+18.16,中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225.19±19.86,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矫正视力正常的高中近视患者,其黄斑中心的视网膜仍保持正常厚度。

  • 标签: 黄斑厚度 视力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侧。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对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多需用消毒液浸泡的方法使器械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所以必须要有一种计时工具来提示医务人员浸泡的器械物品是否已达到规定的浸泡时间,以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我院于2005年1-6月开始使用自行设制的时刻提示,经推广到我县直属医疗单位、部分乡镇卫生院及邻县2家县级医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消毒灭菌效果 消毒液浸泡 设计 医疗护理工作 直属医疗单位 医疗器械
  • 作者: 柴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934)【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88-02腰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连接部位,人体上下部分运动时都需要腰的配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伴有或多或少的腰部问题,但是视情况对于治疗则有了不同的选择。腰间盘突出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该病会直接导致腰部疼痛、麻木,我国民众中有至少80%患有腰间盘突出,而对于腰间盘通常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通过理疗与调养,慢慢恢复功能,尽量减少外部刺激与不当行为活动则会降低其病情的反复性,在极为严重情况下医生也会采取手术方式为患者提供治疗,但是也并不能彻底保障症状完全消除。所以,医学界也调侃道,腰间盘突出的出现就是人类为实现直立行走所付出的代价。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腰间盘突出的直接反应为腰痛,但是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等病症也会出现腰痛情况,患者应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不注意导致腰椎间盘病情加重,影响身体其它正常机能。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能够详细且准确检查腰间盘突出症状的手段十分多元,因腰疼去看医生,医生可能会开出长长的检查事项,如CT、X片等等,但是通常通过检查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腰椎出现了问题,腰椎问题可大可小,如果是轻微症状,在日常生活谨慎的自我保护则能有效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如果十分严重则需要手术才能抑制病情发展。那么在病情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面对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该如何选择呢?这是很多腰椎存在问题患者最大的困惑。从客观角度来讲,在组成脊柱的大大小小24几个椎体中,腰椎是承载能力以及忍受能力最强的部分,其处于人体的中间位置,身体的上下部分都需要通过腰部连接,运动时也都需要腰部的配合,因此,腰椎的运动量最大、活动度最大;而且从脊柱的形状来看,其之所以为S形主要也是因为降低日常活动带来的损伤。为了对腰椎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某专家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研究,选择100名明确自身没有腰疼症状的群众,其中男女各50名,年龄跨度较大,从20岁至80岁都有,检查主要通过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检查结果发现,其中至少有70人腰椎键盘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讲,腰椎间盘突出是一项常见疾病,但多数情况下其会像你家的到访者一样,不会为你带来困扰,默默的遵守你的生活习惯,如果通过检查发现你的腰痛问题确实是有腰间盘突出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