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类及追踪时间长短。对牙根吸收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发生根吸收超过1mm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结果上切牙的平均根吸收量为(0.45±0.49)mm,13.8%的上切牙及27.8%的患者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根吸收,2%的上切牙及6.5%的患者发生了严重根吸收,其中最大根吸收量为4.58mm。以牙根吸收量为因变量,患者性别、初诊年龄等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未显示与牙根吸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正畸治疗早期有临床意义的上切牙根吸收较为常见,但大多数较轻微。早期根吸收可能主要与患者的个体易感性有关。
简介:目的评价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患者的牙根吸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对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50例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测量其治疗前后的牙根吸收率及牙根移动量,并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几乎所有患者都至少有一颗牙发生牙根吸收,平均每例患者有5.85±2.27颗牙发生牙根吸收。在1800颗观测牙中,有869颗牙齿(48.28%)发生牙根吸收。前后牙的牙根吸收率及严重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上下前牙牙根吸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下前牙牙根吸收率在10%~20%组及>20%组的比例高于上前牙,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率在10%~20%组及>20%组的比例高于下颌第一磨牙,有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模型发现前牙的牙根吸收与疗程以及牙根的垂直向移动量有关。结论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正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几乎所有牙位均有牙根吸收的发生,且下前牙及上颌磨牙发生严重牙根吸收的几率分别高于上前牙及下颌磨牙。影响前牙的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包括疗程及前牙牙根的垂直向移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正畸治疗结束后牙根吸收程度分为无牙根吸收(n=49)和牙根吸收组(n=1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11例发生有临床意义的牙根吸收,占1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牙根吸收组中存在减数拔牙、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以及牙齿压低移动的占比均高于无牙根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数拔牙、直丝弓矫治器以及牙齿压低移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简介: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10w-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LIPUS)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作用。方法158只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100g初始力值加载于大鼠右侧上颌两中切牙与第一磨牙之间14d,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加力组、100MW/cm^2超声治疗组和150MW/cm^2超声治疗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根表面吸收状态,同时测量牙根吸收指数。结果LIPUS超声组降低了牙根吸收指数,100MW/cm^2超声治疗组(2.08±0.51)%与150MW/cm^2超声治疗组(2.78±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倍扫描电镜下可见修复性牙骨质形成。结论LIPUS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有修复作用。
简介:摘要:总结1例儿童牙外伤导致牙根吸收防治策略成功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防治牙外伤导致牙根吸收防治策略的可行性,评估用药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四手操作,增加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 要 目的:评价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02月至2023年02月为研究时间,选取此时段院内治疗的牙周炎患者56例进行分析。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比组以及实验组,实验组采用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治疗方法,对比组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不同情况下的患者的牙根吸收情况以及治疗有效性。结果:二组在治疗前的牙根吸收情况比较未见差异(P>0.05)。二组在治疗后的牙根吸收情况比较可见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为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患者治疗时,选取正畸治疗可减少牙周吸收的情况,提高治疗有效性,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过长磨牙后牙根吸收及其潜在的部分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名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压低过长磨牙的成人患者,以其自身对侧同名或同源磨牙作为对照,分为压低磨牙组(过长磨牙20颗)和未压低对照组(磨牙20颗),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治疗前后牙根长度,以牙根长度减少量占原始牙根长度的百分比评价牙根吸收,并分析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压低距离等是否可能是磨牙压低后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结果过长磨牙各牙根吸收分别为,腭根-0.10±0.11,近中颊根-0.07±0.12,远中颊根-0.07±0.13。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得到性别(P=0.531)、年龄(P=0.485)、治疗时间(P=0.132)和压低距离(P=0.180)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没有统计显著性。压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牙根吸收差异并没有统计显著性(P=0.238)。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压低过长磨牙后可能会出现牙根吸收。本次研究没有发现性别、年龄、治疗时间以及压低距离和磨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的统计学关联,我们暂且不能认为其是磨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