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报告治疗末节指骨开放性骨折伴甲床损伤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对我院急诊收治的28例34指末节指骨开放性骨折伴甲床损伤的患者,彻底清创后使用1~2枚7号注射器针头自末节指端甲床下方或侧方旋入,直视下髓内固定骨折端。裂伤甲床原位复位后不缝合,使用5 ml注射器针筒制作甲模板(若原甲板完好可修剪后备回植使用)覆盖于甲床表面,并缝线固定,术后3周拆除甲模板,术后4~6周拔除注射器针头,观察骨折愈合和指甲生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所有创面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和骨不连发生;指甲再生结果评定:优25指,良6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91.2%。手指屈伸功能结果:优26指,良4指,可3指,差1指;优良率88.2%。结论注射器针头固定末节指骨骨折方法可靠,注射器针筒制作的甲模板覆盖裂伤的甲床对预防术后指甲畸形方法简单、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 3D打印模板引导 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探究 3D打印模板在肿瘤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的肿瘤手术患者 200例进行调查研究,所有手术患者均计划使用 3D打印模板引导 125I粒子植入,手术后观察患者术前术后 D90、 V90、 V100、 V150和粒子数量差异大小。结果 200例手术患者中, 189例患者均使用 3D打印模板引导成功, 11例患者失败后改用 CT引导手动植入,使用 3D打印模板引导成功率为 94.5%;患者 3D模板引导手术前后的 D90、 V90、 V100、 V150和粒子数量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3D打印模板引导 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各项剂量指标差异较小,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 3D打印模板引导手术的成功率高达 94.5%,对于具有稳定性的肿瘤, 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具有可行性和较大的发展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后路寰枢椎手术置钉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后路术中置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1)和实验组(n=11)。对照组男6例,女5例;年龄(63.6±4.6)岁。实验组男7例,女4例;年龄(57.6±4.8)岁。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X线辅助置钉,实验组术前根据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并打印后路寰枢椎椎三维模型和导航模板,指导术中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共置入螺钉44枚,其中Ⅰ类螺钉12枚,Ⅱ类螺钉20枚,Ⅲ类螺钉12枚,置钉成功率为72.7%。实验组共置入螺钉44枚,其中Ⅰ类螺钉21枚,Ⅱ类螺钉19枚,Ⅲ类螺钉4枚,置钉成功率为90.9%;实验组置钉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0±5.0)min]、透视次数[(9.9±0.5)次]、出血量[(96.6±4.2)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3.1±5.3)min、(12.2±0.7)次、(128.5±5.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提高置钉成功率,在寰枢椎后路手术中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CT引导下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的 16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 125Ⅰ粒子植入手术,对照组采用 CT下徒手植入,观察组采用 CT下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植入。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 86.39±9.58)( 4.22±0.0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治疗 1个月后,观察组完全缓解 0例,部分缓解 127例,疾病稳定 33例,疾病进展 0例,治疗有效率 7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32.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CT引导下 125Ⅰ粒子植入在 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缓解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设计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并应用于术中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切开复位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根据术中置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模板导航组(18例)和徒手置钉组(2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术后采用Kawaguchi法评估置钉位置的满意程度,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组间患者年龄、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模板导航组共置入70枚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置入75枚椎弓根螺钉。模板导航组在手术时间[(87.6±35.4) min]和透视次数[(3.9±1.9)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手术时间(124.3±56.6) min(χ2=3.734,P<0.05)、透视次数(12.4±4.7)次(χ2=4.3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在出血量[(84.5±55.2) ml]方面略低于徒手置钉组[(96.1±69.4) m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有相似改善;但是术后CT提示,模板导航组置钉Kawaguchi分级0级的总准确率为95.7%(67/70),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77.3%(58/75),χ2=2.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位置与术前预设值基本一致,而徒手置钉组术后的各置钉参数与术前预设值均存在偏差。结论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寰枢椎的辅助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经阴道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比较该方法和徒手插植方法的剂量学和操作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选取40例行192Ir高剂量率腔内联合插植后装治疗计划。实验组为20例使用经阴道3D后装个体化模板设计方法,用基于CT影像的预计划方法设计插植针路径,用3D打印技术创建个体化模板实体和插植针路径,最后在CT引导下置入模板。对照组选取20例腔内联合徒手插植治疗计划,徒手插植方法不做预计划并且插植针方向由操作医生经验决定。结果两组计划HR-CTV的分次D90相近,实验组正常组织D2cm3的剂量有较显著改善,且肿瘤靶区内高剂量区体积和剂量适形性指数均有改善。实验组共使用27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为1次,未出现插植针刺穿正常组织事件。对照组共使用203次插植针,脱靶次数4次,且观察到3次刺穿正常组织事件。结论3D打印后装腔内联合插植治疗个体化模板方法对比徒手插植方法有剂量学优势,并且操作更安全,实际治疗可达到预计划剂量设计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的剂量学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就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8例,均为偏心性或外照射后仍有巨大肿块(肿瘤直径>5 cm)残存的患者,外照射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方法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剂量为6 Gy/次,1次/周,共5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模板组35例采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自由插植组33例徒手进行宫腔管的置入及插植针的植入。所有患者均于CT引导下调整宫腔管、插植针位置及深度,将最终CT图像传入后装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果共制定340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模板组175次、自由插植组165次。模板组较自由插植组的HR-CTV的D90(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的D90均明显增高(t=3.63、2.45,P<0.05),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 cm3均显著降低(t=-2.81、-2.54、-2.33,P<0.05)。同时,模板组每次后装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78±0.53)次,每次治疗从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至调整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1.35±3.98)min,每次治疗使用插植针的针数平均为(5.21±1.37)枚。而自由插植组分别为(3.56±0.88)次,(30.67±5.83)min,(7.48±2.79)枚,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4.53、-3.21,P<0.05)。结论对于偏心性或巨大肿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剂量学优势明显,操作简便,用时短。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学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例共9个病灶的治疗计划,比较术前、术后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及脊髓D2cm3。并且应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协会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粒子植入质量。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验证的靶区D90、mPD、V100、V150、V200、CI、EI、HI及脊髓D2cm3剂量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术后计划评价结果中优5个、良4个。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后剂量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计划评价为优或良,提示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准确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导航系统辅助三维(3D)打印模板联合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差异,验证光学导航辅助下的粒子植入计划完成质量。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系统辅助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患者共20例(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60.5岁),植入部位为头颈部8例、胸壁1例、盆腔9例、椎旁和(或)腹膜后2例,中位处方剂量150 Gy。对比术前、术后计划中的粒子数、针数、相关剂量学参数等。剂量学参数包括靶区90%大体肿瘤靶区(GTV)所接受的处方剂量(D90)、GTV分别接受100%、150%、2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00、V150、V200)、GTV接受的最小边缘剂量(MPD)、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以及2 cm3范围脊髓接受剂量(D2 cm3)。采用配对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术后使用针数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12 (9,19)根];术后实际粒子数较术前计划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35,68)和49(35,63)颗;z=1.859,P>0.05]。术后计划的MPD较术前计划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52±14.89)和(67.22±20.56) Gy;t=-3.769,P=0.001];其余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533,-0.423,z值:-0.849~1.416,均P>0.05)。术后剂量质量评价为优者17例(17/20),为良者2例(2/20),为中者1例(1/20)。结论联合模式引导对植入计划的完成质量良好,术后实际靶区剂量可达到术前预计划的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实现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髋臼方向精准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单侧髋关节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左侧5髋,右侧7髋;年龄1.5~5.0岁(平均2.3岁)。依据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将健侧髋关节镜像到对侧,将患侧髋关节行计算机辅助模拟Salter骨盆截骨术,旋转患侧髋关节与健侧髋关节镜像重合,根据术中可暴露的骨盆表面形态设计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打印模板,指导手术。比较术后患侧髋臼指数(AI)与术后健侧AI、患侧中心边缘角(CEA)与健侧CEA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12例髋关节脱位患儿,建立了制作Salter骨盆截骨术的个性化导航模板的方法。患儿手术时间为40.2~64.5 min[(50.6±8.5)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52 mL。患儿术后检查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一例患儿出现感染、导板异物残留等并发症。术前患侧AI[(38.4±2.8)°]与健侧AI[(21.6±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7,P<0.05);术前患侧CEA[(-5.8±12.6)°]与健侧CEA[(21.1±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5);术后患侧AI[(21.7±0.8)°]与健侧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7,P>0.05);术后患侧CEA[(21.2±2.6)°]与健侧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P>0.05)。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导航模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精准地行髋臼旋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脊髓电刺激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就诊的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34例,年龄56~88岁,其中男23例,女11例,病程1~3个月。采用3D打印技术在病变节段下2~3个节段设计个性化导航模板并模拟规划穿刺路径,制成3D导航模板后引导Touhy针精准穿刺,并于硬膜外腔置入脊髓电刺激电极。术中测试电流完全覆盖原有疼痛区域,术后予以短时程持续刺激,刺激参数:频率40~80 Hz,脉宽210 μs,自控振幅电压1~10 V,治疗7~14 d后拔出电极。记录Touhy针一次到达目标位置(患侧硬膜外后间隙中线旁)成功率及手术时间,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30、60 d简化McGill量表中感觉类疼痛分级指数(PRI-S)、情感类疼痛分级指数(PRI-A)、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筛查量表评分(PHQ-9)和广泛焦虑量表评分(GAD-7)。计算各随访时点50%疼痛缓解率,记录穿刺失败及神经损伤、电极断裂或脱落、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一次性穿刺到位,平均手术时间(41.5±9.5)min。各时点PRI-S、PRI-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4.50,P<0.05;F=50.54,P<0.05;F=142.50,P<0.05);术后1、7、14、30、60 d时的50%疼痛缓解率分别为58%、90%、97%、84%、74%。各时点PSQI、PHQ-9、GAD-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67,P<0.05;F=48.61,P<0.05;F=57.95,P<0.05)。治疗中无穿刺失败,随访期间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3D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脊髓电刺激置入是一种安全、精准的微创手术方法,可有效缓解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2Gy,α/β=10剂量高危靶区D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2cm3EQD2Gy,α/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