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人体成分及其随年龄变化的情况,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乳腺癌患者的肥胖发生率,了解体质量指数(BMI)与各人体成分指标之间的关系,调查乳腺癌患者的肌肉减少症发生率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女性乳腺癌患者1 187例,在术前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分析患者的人体成分。结果乳腺癌患者各人体成分指标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67~32.627,P<0.01),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肌肉减少症发生率不同(χ2值为20.819,P<0.01);不同诊断方法的肥胖检出率不相同,应用体脂百分比(PBF)诊断的肥胖率最高,334例占28.14%的乳腺癌患者出现BMI正常或过低但PBF超标的"隐形肥胖";BMI与各人体成分指标均呈正相关(r值为0.137~0.954,P<0.01),与PBF和骨骼肌含量均呈中等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761、0.534,P值均<0.01);肌肉减少症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8例占8.26%,BMI诊断正常仍有64例占8.78%的患者发生了肌肉减少症,PBF超标和内脏脂肪面积(VFA)超标的患者中分别有47例占6.70%和15例占5.98%出现了肌肉减少症。结论乳腺癌患者中PBF肥胖的发生比例较高,部分患者出现肌肉减少症,不利于预后,应当加强对其脂肪和肌肉含量的监测并及早干预;生物电阻抗技术能准确评估患者的人体成分,能发现传统的BMI无法诊断的"隐形肥胖"和肌肉减少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容量负荷,探讨高容量负荷状态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透析前收缩压(6次透析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值)>160 mmHg的血液透析患者。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并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分为容量增加组和非容量增加组(包括容量正常和容量下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细胞内液比例(ICW)、细胞外液比例(ECW)、体细胞质量、瘦体重、干瘦体重及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阻抗/身高、容抗/身高、相位角、疾病指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51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容量增加组19例,非容量增加组32例(容量正常27例,容量下降5例)。容量增加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磷较非容量增加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容量增加组的细胞外液比例、疾病指数显著高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相位角、阻抗/身高、容抗/身高显著低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临床追踪20个月,容量增加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透析前收缩压<160 mmHg)低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增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1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容量负荷增加的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增加明显,营养状态评估指标较非容量增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容量负荷增加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临床预后可能不及非容量增加的患者。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观察仿生物电刺激单用与联合致康胶囊对宫腔镜子宫内膜取样术后阴道流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术前诊断原发性不孕症,因 IVF或 AID、 AIH未孕,需行宫腔镜检查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排除术后病理 CD38、 CD138阳性后,共 89例病例,其中观察组 45例,对照组 44例。均于术后使用仿生物电刺激,连用 3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致康胶囊。观察术后的出血量、止血时间、腹痛、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对照组 45例,出血 >3天 29例,占 64.4%, 2例出血量 >经量一半,占 4.4%,腹痛 >1天 11例,占 24.4%。 观察组 44例,出血 >3天 14例,占 31.8%,腹痛 >1天 2例,占 4.5%。结论 致康胶囊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可更好缩短宫腔镜检查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减少阴道流血量,缓解腹痛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电刺激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70例,根据不同干预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5名单纯生物电刺激纳入对照组,35名生物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PFDI-20问卷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PFDI-20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尿潴留患者实施低频脉冲电疗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及排尿量影响价值。方法:纳入治疗后尿潴留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α组和β组。α组(39例)患者采纳常规按摩、热敷等措施进行治疗,β组(39例)患者接受低频脉冲电疗治疗。探寻2组排尿量。结果:β组排尿量,明显高于(p<0.05)。结论:尿潴留患者实施低频脉冲电疗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促进排尿。
简介:【摘要】 目的:证明低频电疗法治疗腹直肌分离的有效性。方法:检索 5个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 82篇,最终纳入文献 12篇。 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对腹直肌分离治疗的有效性 [相对危险度( OR) =5.43,95%可信区间( CI) : ( 3.57-8.27) ];腹直肌分离距离 [均数差( MD) =-0.73, 95%可信区间( CI) :( -1.09, -0.37) ];腹围 [均数差( MD) = -4.38, 95%可信区间( CI) :( -5.90, -2.87)];腰背痛 [相对危险度( OR) =1.59, 95%可信区间( CI) : (1.28,1.98)]。结论:低频电疗法可改善腹直肌分离及其并发症。
简介: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现已有近50个重要治疗药品种类,全球近有 300 家公司。我国自八十年代才进行现代生物技术药品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在科技应用的带动下,生物技术制药产业 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我国生物技术诊断试剂、酶工程、动植物细胞工程医药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支撑技术、后处理技术和制剂技术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
简介:摘要内在光感受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是非形觉功能的主要光感受器,负责调节睡眠觉醒以及激素分泌等生物节律活动。青光眼作为一类特征性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疾病,同样可导致ipRGC及其相关传导通路的损伤,影响光信号的接受及光导引作用。青光眼患者中由ipRGC调节的非形觉功能出现损害的比例显著增高,包括睡眠障碍、激素分泌异常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功能下降等。研究青光眼与生物节律的关系有助于丰富青光眼临床诊疗内涵。(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45-149)
简介:【摘 要】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预防病原性微生物传播疫病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各大城市早已经将这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体系中,而且作为国家卫生城市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其投资力度将进一步的加大。本文首先介绍了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了其预防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城市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简介: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微生物检测国标方法步骤多、耗时长,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方法 ;食品 ;微生物检测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state attach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food safety,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publ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od borne diseases have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society.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of microbial detection has many steps and takes a long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 apply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tection of microorg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