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HA基因进化分支分布及抗原位点变异特征。方法依据不同流行年度不同地区分布选取46株河北省H3N2毒株,MEGA建立HA基因进化树,BioEdit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在抗原决定簇及潜在糖基化位点变异情况,对2019—2020年流行3C.2a1b+T135K和3C.2a1b+T131K亚组同源建模,分析突变位点构象差异。结果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经历1和5簇(2010—2011),自2012年春季步入3C簇,3C-2012/13、3C.3和3C.3a分支在2013—2014年迭代流行,2014—2017年3C.3a分支均有覆盖,2015—2016流行年度的3C.2a1分化出2017—2020年优势流行株3C.2a1b+T131K和3C.2a1b+T135K。病毒HA蛋白抗原决定簇A、B、C、D和E均有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稳定保留、多样突变和特征突变,通过建模分析比较3C.2a1b+T135K和3C.2a1b+T131K两个亚组HA蛋白抗原表位空间构象,50、128、131、135、138和193位点空间结构差异可能导致病毒抗原性变化。结论河北省甲型H3N2流感病毒持续变异,未来应关注3C.2a1b+T131K和3C.2a1b+T135K流行株的抗原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的护理。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共计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40例患儿进行分组,分别研究组20例与常规组20例,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通过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来分析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比较,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差异比较,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儿来说,应采用综合护理进行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并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pdm09]本地流行株的支系更替特征,了解并掌握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比较历年流感疫苗与本地流行株支系的匹配程度,为本地区流感的防控策略微调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对2009—2020年期间A(H1N1)pdm09病毒本地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随机选取的覆盖12个连续监测年度、10次流行高峰的208株代表性流行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全序列测定。通过与疫苗株和各支系参考株的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变异情况、遗传进化和流行株支系更替特征。结果自2009年大流行以来,A(H1N1)pdm09亚型成为了本地近10年来最主要的季节性流感之一,常常与甲型H3N2、乙型流感共同流行。在2009—2020年连续12个监测年度里,由A(H1N1)pdm09亚型引起的流感流行高峰高达10次。通过H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本地A(H1N1)pdm09亚型流行株支系来源复杂,变异切换快速。各个流行高峰的流行株与北半球当季流感疫苗推荐株相比较,常常出现因支系更替所造成遗传距离增加的现象。结论本研究提示每年更新疫苗推荐株非常必要,同时需要加强对A(H1N1)pdm09病毒流行和支系更替等特征的监测和分析,结果对指导下个流行季A(H1N1)pdm09流感病毒流行的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盐田区2016—2019监测年度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特征。方法选取35株盐田区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进行NA基因序列分析、进化分析、抗原决定簇位点、耐药位点和糖基化改变的变异分析。结果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所分析毒株分布在6B分支,2016年上半年毒株分布在6B.2簇;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度毒株分布在6B.1簇;2018—2019年度毒株分布在6B.1A簇。2016年核苷酸同源性为97.87%~98.09%,氨基酸同源性为96.85%~96.89%,2016年毒株与同年度疫苗株位于不同分支,同源性较低。2017年核苷酸同源性为98.62%~99.35%,氨基酸同源性为99.57%~99.78%;2018年核苷酸同源性为99.35%~9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05%~99.12%;2019年核苷酸同源性为99.20%~9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9%~99.78%。2017—2019年毒株与当年度疫苗株位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与各年度疫苗株相比,盐田区流感毒株NA蛋白存在29个氨基酸位点变异。抗原决定簇区域:与疫苗株A/California/7/2009相比,所有毒株都存在N200S、I365T和K432E变异,与A/Michigan/45/2015和A/Brisbane/02/2018相比,2018年和2019年有9株存在I365T变异。所有毒株没有发现催化部位及周围辅助部位、NA耐药相关基因位点发生变异。3株发生42NQS糖基化位点缺失,4株发生50NQS位点转变为50NKS。结论盐田区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及其氨基酸持续变异,应加强流感病毒监测,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应用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不良反应。方法 筛选2021年6月-2022年6月8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轻型甲型H1N1流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奥司他韦治疗(40例,参考组)、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40例,联合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评价应用价值。结果 相较于参考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采用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儿轻型甲型H1N1流感临床效果显著,且未提高治疗风险,具备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性抗体FNA1,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合成FNA1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NA1。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NA1。ELISA检测FNA1与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NA1与细胞膜表面表达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通过抗体抑制NA蛋白活性试验检测抗体FNA1的体外功能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NA1。FNA1特异性识别结合N1亚型的NA抗原,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NA1能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表达的N1亚型NA蛋白,有效阻断细胞膜表面的NA活性,从而抑制包装的假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继而抑制进一步的靶细胞感染。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功能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蛋白的抗体FNA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月焦作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收治的5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危重组(24例)和普通组(2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危重组患者年龄大于普通组(P<0.05)。危重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高于普通组(P<0.05)。危重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水平高于普通组(P<0.05),危重组患者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普通组(P<0.05)。两组患者胸部CT常表现为磨玻璃影,危重组可有实变渗出影。危重组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1例,死亡9例,普通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合并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感染甲型H1N1病毒后病情较危重,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低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危重患者的临床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21年我国禽流感相关环境中低致病性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征。方法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监测点,开展禽流感相关环境样本的采集、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深度测序和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确定其中常见的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和不同样本类型中的分布及病毒变异特征。结果共采集388 645份样本。低致病性H3(0.56‰)和H6亚型(0.53‰)的分离阳性率高于H4亚型(0.09‰);H4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和H6亚型病毒在污水样本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样本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H4和H6亚型病毒南方地区分离阳性率高于北方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月份是病毒最为活跃的时间。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显示,H3、H4和H6亚型病毒结合禽流感病毒受体,与致病性增强相关的某些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结论低致病性禽流感H3、H4和H6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和污水中具有较高的分离阳性率,3种亚型病毒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季节性,基因特征仍表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 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 Ⅲ,SRPSⅢ)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明确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2015年8月和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患病胎儿(先证者)进行遗传性骨病226个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双向测序验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后,对家系1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个SRPS Ⅲ家系均发现了DYNC2H1基因变异,其中家系1先证者携带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纯合变异,父母分别为携带者;家系2先证者DYNC2H1基因存在c.10606C>T(p.Arg3536*)和c.8954T>G(p.Val2985Gly)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2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c.8954T>G(p.Val2985Gly)为首次报道的疑似致病性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Ⅱ-7)未见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变异,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分娩后取脐带血行基因检测,结果与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YNC2H1基因变异是这2个家系的致病原因。
简介:Abstract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n vivo and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deuterium/hydrogen (2H/1H) exchange at the metabolic level upon exposure to heavy water (2H2O).Methods:The healthy female mic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fter day 0 when both mice received standard drinking water. The treated mouse was fed with 2H2O (80%, v/v) and the control mouse fed with standard drinking water (H2O) over next 13 days. Real-time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volatile metabolism emitted through breathing and the skin was performed on days 1, 2, 3, 10, 12, and 13. Animal experiment was approved by the Laboratory Animal Ethics Committee of Jinan University (approval No. 20161117163322) on October 29, 2021.Results:We observed a replacement of 1H by 2H in 52 mass spectral features (60 2H/1H isotopologue pairs) for the mouse fed with 2H2O, but not for the control mouse. These included pyruvic acid and lactic acid, lysine and methyl-lysine as well as short-chain fatty acids comprising acetic acid, propionic acid, butyric acid and valeric acid.Conclusion: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llows monitoring in vivo2H-incorporation of metabolites in a non-invasive and real-time setup and opens new opportunities to use 2H tracing to extend current metabolic studi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a focus on anaerobic glycolysis, lysine methylation and gut microbiome via monitoring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简介:无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脂质多聚复合物(lipopolyplex, LPP)递送平台和保守抗原开发的新型流感病毒mR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将4个拷贝的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胞外域(extracellular domain of matrix 2 protein,M2e)与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编码基因按照真核密码子优化,串联构建融合抗原并体外转录为4M2eNP-mRNA,利用LPP技术平台制备甲型流感病毒mRNA疫苗(LPP-4M2eNP)。转染真核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体外验证NP和M2e表达;BALB/c小鼠经肌肉注射10 μg、30 μg mRNA疫苗,间隔4周加强免疫一次,酶联免疫法检测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免疫斑点法检测细胞免疫应答。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4M2eNP-mRNA转染真核细胞后NP和M2e正确表达。单针免疫可明显诱导抗原(NP和M2e)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在小鼠中诱发了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呈Th1型偏向;NP细胞免疫应答显著提高,但M2e细胞免疫应答强度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研究制备的LPP-4M2eNP疫苗在小鼠中单针免疫即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可诱导明显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表明该疫苗具有较好的研发和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用于甲型流感病毒快速分型的Taqman低密度芯片(Taqman low density array,TLDA),可以同时开展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H16及N1-N9亚型高通量快速鉴定,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及禽流感标本中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分型鉴定。方法设计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16亚型、N1-9亚型的引物探针,并将其预先定制在TLDA反应芯片上;优化TLDA退火温度;用多种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进行10倍梯度稀释,结合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方法评价TLDA检测灵敏度;用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等其他多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验证该TLDA检测特异性,同时选用多种已经明确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评价该TLDA的特异性和有效性;采集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及24例禽流感外环境标本用该芯片开展检测。结果该TLDA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H5N6、H7N9和H9N2,其检测灵敏度为1.52~8.00拷贝/μl;能特异性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并能精准鉴定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应用该方法检测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和24例禽流感外环境监测标本,均可分型。结论基于TLDA技术建立的甲型流感病毒高通量快速分型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和禽流感标本的病原快速检测,特别是对目前用常规商业化试剂尚无法鉴定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能够进行快速的亚型筛查与鉴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 Ⅲ,SRPSⅢ)家系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及相关致病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为评估其家庭的再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第3胎引产组织,及引产胎儿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出疑似致病变异后再结合Sanger测序,在家系内进行验证。结果检测到先证者DYNC2H1(NM_001080463.1)基因上携带母源性c.9819+1G>A变异和父源性c.4625C>A变异,Sanger测序技术验证了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结论DYNC2H1的c.9819+1G>A和c.4625C>A变异可能是导致该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的致病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H1N1流感病毒感染原代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及其参与的相关调控信号通路。方法H1N1流感病毒分别感染原代人RPE细胞2 h或12 h,以H1N1未感染为对照组,提取总RNA,构建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DESeq2软件筛选DEGs,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注释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1N1流感病毒感染2 h组共鉴定出1 830个DEGs,感染12 h组共鉴定出2 847个DEGs;H1N1流感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中(2 h: 12 h),共鉴定出1 213个DEGs。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12 h组的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表明DEGs广泛存在多种细胞组分中,并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代谢过程等多种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2 h组中,DEGs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癌症MicroRNAs、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12 h组中,DEGs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MicroRNAs、AGE-RAGE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炎症通路;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动力学过程中(2 h: 12 h),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GF-β信号通路。结论H1N1流感病毒感染导致RPE细胞的转录组发生显著改变,这些数据为阐明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眼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他们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20年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6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并发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60例甲型流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159例,99.38%),其中121例(75.63%)并发甲型流感肺炎,157例(98.13%)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乳酸脱氢酶(OR=1.010,95%CI: 1.003~1.017)和C反应蛋白(OR=1.091,95%CI:1.034~1.150)是影响甲型流感患者并发肺炎的因素。结论发热为甲型流感最常见的症状,病毒性肺炎为其常见并发症,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可作为评估甲型流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型流感病毒对缺少唾液酸残基巨噬细胞的侵染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对I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R8、Memphis、Aichi三种甲型流感病毒株以相同的病毒滴度分别侵染MHS肺泡巨噬细胞,对照组(NC)加等量PBS,24 h收集上清及细胞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病毒的负载量;普通倒置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实验组及NC细胞病变;实时荧光定量RCR法检测实验组及NC巨噬细胞样本中IFN-β、IFN-γ及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HS巨噬细胞被3株甲型流感病毒株侵染后,镜下均观察到细胞病变,Aichi病变程度最强、Memphis次之、PR8最弱。在细胞和上清样本中检测到Aichi和Memphis核酸拷贝数较高(Aichi:胞内Ct=14.93,上清Ct=19.05;Memphis:胞内Ct=17.15,上清Ct=21.39),PR8拷贝数较低(胞内Ct=26.86,上清Ct=29.31)。与NC比较,3株病毒均诱导IFN-β高表达(Aichi/NC=210、Memphis/NC=93、PR8/NC=33),同时抑制IFN-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00和2 637.00,P均<0.001)。此外,Aichi诱导TLR3表达量升高(Aichi/NC=5.03),与N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31)。结论尽管巨噬细胞表面缺少甲型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但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被病毒侵染,并影响其胞内病毒RNA识别受体和IFN的表达,不同毒株之间的侵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