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舌侧矫治技术相比唇侧矫治技术具有更优的美学效果,但目前常用的舌侧蘑菇型弓丝矫治技术却存在临床操作复杂、牙齿的三维控制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变粘结厚度、改变托槽形态、改变弓丝高度三种方式实现舌侧直丝弓应用。STb、Lingual jet、ALIAS、In-Ovation-L等舌侧直丝弓矫治系统陆续在临床上得到使用。舌侧直丝弓矫治器使用连续形态的弓丝,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连续的弓丝形态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避免牙齿往复移动;同时部分舌侧直丝弓托槽槽沟更接近牙齿阻抗中心,在关闭拔牙间隙时能减少前牙舌倾。舌侧直丝弓托槽的上述特点,使其在舌侧正畸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正畸生物力学中的相关研究仍有空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治疗前后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临床效果优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牙周状况,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实施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牙龈指数、菌斑指数治疗前后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伴错合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临床效果优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牙周状况,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舌侧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侧加力1.50 N以及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侧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侧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侧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侧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侧切牙颊侧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侧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侧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侧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简介:摘要 目的 骨性Ⅲ类错牙合 畸形家族遗传倾向显著,乳牙早失或滞留、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Ⅲ类骨面型影响患者咀嚼、言语功能,不利于颜面美观。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与基骨弓的协调性对正畸疗效的稳定及侧貌美观极其重要。本文就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与基骨弓的特点及临床矫治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字片段弓治疗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样本包括11.3~16.8岁上牙弓狭窄的安氏Ⅱ1类错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3.1±1.5岁。使用"一"字片段弓联合Damon Q自锁托槽进行上颌扩弓,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取藻酸盐印模,灌制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扩弓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4.20±1.45) mm,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4.07±1.66) mm,第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3.38±1.64) mm,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2.02±1.90) mm,牙弓长度减少(2.46±1.01)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完成后,前牙均获得正常覆覆盖,尖牙、磨牙达中性关系。结论应用"一"字片段弓矫治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扩弓同时排齐牙列、内收切牙、释放下颌生长潜力,矫治早期即可明显改善侧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齿矫治器在牙齿 错颌畸形矫治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7 年 8月至 2018 年 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错颌畸形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6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均 应用牙齿矫治器进行牙齿矫治, 分析比较治疗前 后的总体情况。结果:治疗后 的上中切牙转矩减少值、 SNA角的减少值、下切牙倾斜度的增加值相比,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 患者的排齐整平时间、复诊次数、上下牙弓结扎时间、上下牙弓去结扎时间分别为( 5.32±1.75)月、( 15.04±1.44)次、( 3.55±0.45)分、( 0.87±0.10)分,治疗前 分别为( 7.98±1.46)月、( 19.06±2.85)次、( 7.26±0.52)分、( 3.14±0.23)分,治疗前后 比较差异明显( P< 0.05)。结论:牙齿矫治器在错颌畸形矫治的应用效果显著,操作方便 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制式正畸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矫治上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于 2018 年 6 月至 2018 年 12月期间收治的口腔正畸矫治患者中,从中选择了 100例恒牙期牙列错颌畸形进行 本次研究的病例,应用定制式正畸矫治器进行治疗,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的前牙排列评分、后牙排列评分、咬合关系评分、覆颌评分、覆盖评分、中线评分、 PAR 总分值分别为( 9.02±0.55)分、( 6.09±0.73)分、( 2.05±0.33)分、( 0.85±0.11)分、( 2.03±0.23)分、( 0.35±0.12)分、( 21.35±2.50)分,治疗前分别为( 0.59±0.10)分、( 3.16±0.18)分、( 1.71±0.14)分、( 0.14±0.01)分、( 0.11±0.02)分、( 0.03±0.01)分、( 5.41±12.9)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 P< 0.05);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为 95.0% 。 结论:定制式正畸矫治器在口腔正畸矫治上的应用价值高,临床矫治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 2018年 5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口腔科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的 34例牙列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并以年龄、性别、矫治前牙列错颌畸形安氏分型及模型 PAR指数等配对,将 34例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的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矫治效果。结果 两组前牙排列、后牙排列、中线、覆盖、覆颌、咬合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矫治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固定组 PLI、 GI、 SBI较矫治前明显升高( P< 0.05);隐形组较矫治前无明显变化( P> 0.05);矫治后两组 PLI、 GI、 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矫治者固位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隐形组矫治期间在美观舒适度、咀嚼功能、便捷程度、语言功能四方面满意度高于固定组( P< 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与固定矫治器相比,主要优点是美观舒适,摘戴方便,有利于牙周健康。但对病例的选择性强,依从性要求高,在口腔正畸方法选择时应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收治的32例动静脉内瘘(AVF)头静脉弓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7例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8例患者行开放手术头静脉转位贵要静脉,7例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PTA术修复成功率88.23%,开放手术修复成功率100%,覆膜支架置入术修复成功率100%。随访1至6个月,动静脉内瘘头静脉弓狭窄修复后内瘘通畅中位生存时间:PTA术为5个月,开放手术为6个月,覆膜支架置入术为6个月。结果表明PTA和覆膜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开放手术和覆膜支架置入术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眼弓蛔虫病(OT)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连续就诊的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犬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结果成年组、儿童组患者犬猫接触史(Z=2.661 )、首诊至确诊时间(t=-0.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351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Z=-2.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时logMAR BCVA分别为0.81±1.08、2.0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1,P=0.004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玻璃体混浊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47,P=0.048)。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 (83.3%,10/12)、10 (90.9%,10/11)例。结论OT患者中成人患者占16.9%;与儿童患者比较,成人患者多居住于城镇或城市,病程短,初诊时视力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FFA有助于成人O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