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 标签: 脑磁图 吞咽 中枢环路 时空特性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环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关系密切,目前对神经环路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就近年来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神经环路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结构连接研究显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环路是重复行为的基础,其子通路和子通路中的动态分子调控异常是重复行为的原因;杏仁核内环路缺陷,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兴奋-抑制水平失衡及差异激活与社交行为障碍相关。其次,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谱系障碍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差异性,特别指出幼儿存在不同表型的神经环路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社交环路的功能连接减少和感觉运动环路的功能连接增加。这些为未来揭开特定神经环路是如何参与孤独症特定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环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营口市站前区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站前区的2156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率分别23.4%、6.8%、6.4%、6.1%、5.0%。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应引起卫生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关注。

  • 标签: 慢性病 现患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视网膜视觉信号输出到大脑的终极神经元,可参与成像视觉(IFV)(图像形成)和非成像视觉(NIFV)(非图像形成)。视觉处理系统除了传递图像的视觉信息外,传入的光信号对人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称为NIFV。NIFV较少依赖于传统光感受器细胞产生的信号,而是由视网膜上一类特殊的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来完成。ipRGCs是RGCs中一类能表达感光黑视蛋白的细胞,其轴突投射至特定核团,参与调控多种NIFV行为,从基础生理调节(如心率和瞳孔大小)到更复杂的行为调节(如昼夜节律),甚至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焦虑等情绪)。NIFV环路是对光的重要反应,ipRGCs在NIFV环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IFV环路对生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归纳ipRGCs投射核团与NIFV功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觉认识。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觉环路 生理活动 行为 非成像视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肿瘤内科患者采取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 的临床 影响 。 方法: 研究区间 2017.01~2019.12 , 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科室收诊的 72 例 患肿瘤患者,以双盲法原则分组,即参照组 ( n= 36 )和 研究组 ( n= 36 ), 参照组按内科常规化护理实施干预,研究组以此为基础采取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总结对比效果 。 结果: 研究组干预 2 、 4 周后 SDS 评分相较于参照组显著降低 P < 0.05 ;在生活质量指标上,研究组改善幅度与参照组比较更为明显 P < 0.05 。 结论 :肿瘤内科患者采取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效果令人满意,除改善心态外,亦能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具良好推广前景 。

  • 标签: 肿瘤内科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 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 目的:为肿瘤内科患者提供标床位分管护士站前移干预并分析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 月至2019年1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肿瘤内科患者患者,将实施常规护理的设定为对照组(50例),将实施床位分管护士站前移干预的设定为观察组(50例),对比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肿瘤内科患者提供标床位分管护士站前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肿瘤内科 床位分管护士站前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士工作站前移在脊柱外科优质护理病房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137例脊柱外科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实验组(实施护士工作站前移后),再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137例脊柱外科患者一般资料作为对照组(实施护士工作站前移前)。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脊柱外科患者护理质量监控指标不良反应(尿路感染、肌肉萎缩、皮肤受损、呼吸梗阻)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尿路感染、肌肉萎缩、皮肤受损、呼吸梗阻等护理质量监控指标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工作站前移在脊柱外科优质护理病房中的运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护士工作站前移 脊柱外科 优质护理病房 运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肿瘤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护理后第1周,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2、4周,研究组患者SDS评分分别为(54.42±8.53)、(48.39±7.9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9.54±9.17)、(58.11±7.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对患者使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床位分管护理站 肿瘤内科 护理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肿瘤内科患者共84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97.62%,而对照组仅为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能够有效提高肿瘤内科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床位分管 护理站前移 肿瘤内科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睡眠呼吸暂停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呼吸环路增益(LG)的异常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准确测量评估LG,筛选出LG异常的患者有助于实施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目前,已有多个LG测量方法用于临床实践。本文将总结LG测量的各种方法,并对其优劣特点进行评价。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环路增益 测量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内科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经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后,患者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总满意度为66.67%,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肿瘤内科应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肿瘤内科 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护理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和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和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伏隔核 疼痛 环路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和睡眠在表型、脑电生理、脑功能影像以及神经网络调节机制等诸多方面均有相似的表现,但其机制尚不清楚。P2X7受体(P2X7 receptor, P2X7R)存在于睡眠觉醒环路某些神经元群体中,并影响睡眠觉醒状态,因此探讨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发挥的作用。文章总结了P2X7R在睡眠觉醒环路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Panx-ATP-P2X7R-睡眠调节物质(sleep regulatory substances, SRS)通路实现的,为未来研究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P2X7受体 睡眠觉醒环路 麻醉 睡眠调节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疾病。近年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奖赏环路中的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神经环路连接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跨单突触病毒颗粒的逆行标记,研究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外侧下丘脑(LH)是否形成神经环路连接,从而进一步探索LH是否通过 VTA 与 mPFC 还是 NAc 形成单突触神经环路连接。方法:通过立体定位仪将逆向跨单突触病毒颗粒AAV2/5-DIO-TVA-mCherry和AAV2/5-DIO-RG注射到LH脑区,5周后再将SAD△G-EGFP(ENVA)注射到VTA脑区,再等5周取脑采用免疫组化观察VTA与LH脑区是否有单突触投射关系。结果:将病毒定位注入VTA后,可观察到LH内可见荧光的投射纤维。结论:VTA多巴胺神经元的下游可投射到外侧下丘脑,形成单突触投射关系。

  • 标签: 腹侧被盖区 多巴胺 外侧下丘脑 神经环路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皮质吞咽中枢在脑磁图中的激活情况,为吞咽皮质中枢的功能探讨提供资料。方法采用151通道Omega2000全头型生物磁仪(CTF.co,Canada)对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脑磁信号的采集。以等电流偶极(equivalentcurrentdipole,ECD)记录肌电信号开始前-2500ms内激活脑区的部位及时间顺序。以每隔20s、25s、30s、35s时间不等的方式向受试者口腔注射室温纯净水0.5~1ml共10A。所有检查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并与脑磁图的磁场变化结果融合,形成磁源性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结果5例患者得到磁源性影像。所激活的脑区包括岛叶、初级运动感觉皮质、扣带、丘脑等。部分脑区呈现反复激活,脑内吞咽皮质激活存在5个相对较为固定的环路。中央前后回、岛叶、丘脑、扣带回持续稳定激活,其初次激活发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后扣带较前扣带回及岛叶激活较晚。结论吞咽皮质在处理吞咽信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环路。后扣带回激活较晚可能是由于卒中后吞咽皮质功能活动受损的表现。

  • 标签: 吞咽障碍 吞咽皮质 卒中 脑磁图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过度应激暴露是诱发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杏仁核内不同环路的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异常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主要综述杏仁核神经环路在焦虑情感表达中的作用,首先阐述杏仁核的结构和环路连接,然后综述在生理状态下与焦虑行为调控有关的杏仁核环路,最后综述在应激诱发焦虑障碍的病理状态下杏仁核环路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焦虑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焦虑 应激 杏仁核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麻的神经环路机制成为神经科学和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丘脑-皮质环路的结构及功能完整对意识维持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丘脑-皮质环路的神经解剖学特性、神经生理特性及其在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及意识产生和维持的生理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麻醉,全身 丘脑 大脑皮质 丘脑-皮质环路 意识消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所致眼睑痉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Meige综合征并接受神经环路阻断术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Meige综合征分型既往治疗情况、术前及随访的痉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对眼睑痉挛程度进行分级,并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对手术前后眼部、口部肌张力障碍的症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计算术后眼睑痉挛相对于术前的改善程度。主要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32.2%),女性135例(67.8%);年龄58(51,64)岁(22~79岁);术后随访时间为24(21,28)个月。术前眼睑痉挛分级:3级12例(6.0%),4级187例(94.0%);术后末次随访时眼睑痉挛分级:0级100例(50.3%),1级64例(32.2%),2级31例(15.6%),3级4例(2.0%)。199例患者BFMDRS眼部评分术前为8.0(8.0,8.0)分,术后为0.0(0.0,1.0)分(Z=-12.41,P<0.001);199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均有改善,改善程度为100%(87.5%,100%),范围为43.8%~100%。不同性别和分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患者BFMDRS口部评分术前为2.0(0.5,4.5)分,术后为1.0(0.5,2.0)分(Z=-4.38,P<0.001),其中38.5%(25/65)患者术后口部症状有改善。术后7.5%(15/199)患者出现下睑外翻,100%(199/199)患者出现额部麻木,89.9%(179/199)患者出现流泪,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眼睑痉挛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Meige综合征 眼睑痉挛 神经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