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酒精所致精神病性障碍(AIPD)男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间,选取我院收治的AIPD男性患者27例作为试验组,普通精神病性障碍男性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史、最大饮酒量、教育年限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微量元素异常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维生素B12异常与AIPD的发生密切相关,是AI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IPD男性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幻视和妄想,总胆固醇和维生素B12异常是AIPD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医生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以长期用药为主,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等为临床常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疗效受到肯定,但有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体质量上升、糖脂代谢紊乱,但关于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方案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文献不多。为了提高精神障碍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利培酮、奥氮平长期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及患者体质量、糖脂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社区精神障碍患者代谢指标;
简介:摘要嗅觉障碍包括嗅觉定量障碍(嗅觉下降、嗅觉丧失)和嗅觉定性障碍(嗅觉倒错、幻嗅)。相对于嗅觉定量障碍,嗅觉定性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大。目前人们对嗅觉定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仍然有限,治疗仍具有挑战性。对于中枢性嗅觉定性障碍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严重的持续性外周性嗅觉定性障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本文就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人群、首发精神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在情绪识别过程中的耗时和准确率的特征。方法2015~2017年经前驱期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prodromalsyndromes,SIPS)临床访谈后入组临床高危人群50例,经定式临床访谈诊断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5,SCID)诊断入组首发未服药的精神病患者50例,同时招募健康对照50例。以情绪的眼神图片为线索,结合认知功能变量,自编基于电脑化的评估和时间记录系统,比较三组间情绪识别准确率及其耗时性特征。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样本的情绪识别准确率和耗时特征采用one-way 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对三组被试的情绪识别准确率和耗时特征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高危人群组[(65.1±10.4)%]、健康对照组[(72.5±6.6)%]和首发患者[(50.3±21.6)%]在眼神阅读准确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高危人群和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低于高危人群(均P<0.05)。在眼神性别判断准确率上,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26.0)%,(92.7±3.7)%,(91.8±4.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首发患者眼神性别判断准确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高危人群(均P<0.05)。(2)高危人群组[(12.4 ±11.2)s]、健康对照组[(6.9 ±1.7)s]和首发组[(10.3 ±6.0)s]在眼神阅读耗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高危人群眼神阅读耗时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眼神性别判断耗时上,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s,(0.8±0.2)s,(1.6 ±1.2)s](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首发患者眼神性别判断耗时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高危人群(均P<0.05)。(3)高危人群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呈负相关(r=-0.175,P=0.225),首发患者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呈正相关(r=0.503,P<0.01),健康对照眼神阅读准确率与眼神阅读耗时不相关(r=-0.104,P=0.471)。结论情绪识别能力在精神病发作过程中表现出时效降低的特征,高级复杂认知测评需要引入时间维度的测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88例医院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单药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单药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氨磺必利,该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便秘的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到 2018年 6月在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住院治疗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出现便秘的精神疾病患者 62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 n=31)和观察组( n=31),对照组给予通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的排便间隔时间和排便持续时间 均降低( t=13.149, 10.371, 20.441, 19.568, P<0.05),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观察组的排便间隔时间和排便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 t=8.370, 11.614, P<0.05),对照组在首次排便时发生各类异常情况的比例均高于观察组( χ2=4.679, 4.769, 4.613, 7.884, P<0.05),观察组的便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z=1.804, P<0.05)。结论 利用针灸辅助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便秘,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研究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自2020年4月长达18个月内本院收治的138名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下,我们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69人。患者进行长时间持续性观察,并设计一个表格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设计的表格为5分制,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状况越良好。结果:在最开始进行调查时,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为2.37分,对照组的精神状况为2.45分,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护理,观察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升到了4.56分,对照组的评分仅为3.18。结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无论是从生活质量、社会认知度、感知能力均要好上不少,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可是有很重要的临床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 58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旨在为临床上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本院于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3月期间精神病患者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严重程度、停药或减量后是否好转、对原有疾病的影响等,旨在为本院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氯氮平片、奥氮平片、利培酮片以及碳酸锂片,分别占 43.1%、 12.1%、 12.1%、 8.6%;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分别占 25.9%、 15.5%、 12.1%、 12.1%; 25例患者不良反应较严重, 33例患者程度一般, 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停药或减少剂量,其他患者按说明书服用方法继续正常剂量服用, 58例患者最终均好转, 1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的导致病程延长, 1例患者病情加重, 45例患者未对原患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结论:精神病治疗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脏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20例重症精神病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后,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康复状态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质量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社交情况、依赖情况、活动能力情况、症状行为评分较干预前来说均显著降低,且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以及治疗总依从率较干预前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采用社区护理干预效果确切,促进了患者总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改善了预后,临床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服用抗精神药物的患者对肝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本文主要选自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本院精神科接收精神病患者共 2881 例其中 320 例为研究对象,医护人员会通过对患者的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身高、体重进行检查。另外,随机抽取 320 例身体健康的人做同样的检查,我们将健康、未患病的人群统一记为对照组,患有精神病的患者记为观察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中患有脂肪肝的概率最高,其他与肝脏有关疾病的发病率也是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符合 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调查发病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不具备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通过调查数据的 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日常所服用的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较大,若长期服用,则会提高脂肪肝、胆结石的发病率,所以对 精神 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来酌情减少药物剂量,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从而来减少肝脏等有关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