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治疗中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接诊腰椎间盘手术治疗后患者89例,于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行对比性研究,取盲选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5例(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针灸+康复训练)。统计患者腰椎功能康复效果、临床效果及预后质量差异。结果:(1)腰椎功能:治疗前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3月后JOA评分较对照组提升,ODI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效果、预后质量: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73%,术后腰椎肩盘突出复发率为2.27%,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腰椎间盘手术治疗患者临床预后中的应用,对患者术后腰椎功能的综合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改善手术预后恢复质量,效果显著。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术后治疗 针灸 康复训练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从阳和汤方义新解及药理研究,结合症之腿麻痛发生机制,认为阳和汤的作用机理深合症之腿麻痛发生机制,可作为用药基础方,配合其他方法应用。

  • 标签: 阳和汤 腰椎间盘突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ESWT)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治疗第三腰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第三腰椎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双盲法检测患者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VAS、ODI、ADL评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VAS[(1.34±0.31)分]、ODI[(1.7±1.3)分]、ADL评分[(77.38±5.21)分]及腰椎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联合DMS能明显缓解第三腰椎综合征患者的腰部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发散式冲击波 深部肌肉刺激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方肌阻滞与腹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子宫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筛选院内腹腔镜子宫手术者,样本量保持在68例,有34例行方肌阻滞麻醉,有34例行腹肌平面阻滞麻醉,前者为实践组,后者为一般组,手术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观察镇痛效果,评估恢复情况。结果:轻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2.94%)比一般组(29.41%)高,重度疼痛率在实践组(5.88%)比一般组(26.47%)低,P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快速康复 运用价值 腰方肌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突发性与非聋耳鸣患者的研究,探讨两者主观性耳鸣与听力损伤关系的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的3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和30例病程不等的耳鸣伴中轻度听力下降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纯音检测,耳鸣频率匹配与声导测试(排除中耳问题)项目,观察和分析检测结果的特征,探讨聋伴耳鸣和非突发性耳鸣的联系。结果:聋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损伤及其邻近频率的相符性均达到80%左右,而非聋耳鸣患者的耳鸣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的频率的相符性有约73%左右;两组耳鸣匹配的强度显示,50%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分贝内,37%左右为高出阈值上5-10分贝,13%左右为高出阈值上11分贝,其中仅有极少数的耳鸣强度超出阈值20分贝甚至30分贝以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聋与非聋患者的耳鸣发生频率与其听力损伤情况有相关性,而与匹配响度、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 标签: 突聋 非突聋 耳鸣 频率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橫筋膜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耳显微手术中的应用及重建个性化乳气房结构、精准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行显微乳手术治疗的患者1名,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数据导入Mimics 21.0,获得模拟颞骨皮质骨与乳气房一体的个性化三维模型,导入3-matic 12.0,将其转化为表面积(SA)、体积(V)和SA/V达到参考值范围的网格支架形成气房,输入3D打印设备使用相应材料快速成型。结果①依据模拟轮廓化乳腔三维模型设计的孔径分别为0.5、1.0、1.5、2.0、2.5、3.0 mm的重建气房支架中,所有孔径支架SA、V均在95%参考值范围内;孔径为1.0、1.5、2.0 mm的支架SA/V在95%参考值范围内;孔径为0.5 mm的支架SA/V超出95%参考值范围上限1.7888mm-1;孔径为2.5、3.0 mm的支架SA/V未能达到95%参考值范围下限0.8308mm-1;孔径为1.0 mm的支架SA/V为1.3856 mm-1,在所有不同孔径支架中最接近前期研究SA/V平均值1.3098 mm-1。②树脂光固化成型的孔径为1.0 mm的个性化重建乳气房支架形态还原好,重建皮质骨及气房支架硬度还原可。结论通过显微解剖结构数字重建,3D打印乳模型不仅可辅助耳显微手术设计,更是一种实现精准修复缺损、个性化治疗胆脂瘤的可行途径。

  • 标签: 乳突气房 3D打印 耳显微外科 三维重建 快速成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髓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1例。患者,男15岁,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1个月余就诊。MR检查示T11~12水平髓内异常信号影,呈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未见明显强化,软脊膜增厚强化。首次术后病理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DH1/2野生型。4个月后肿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病理为胶质母细胞瘤H3K27M突变型弥漫中线胶质瘤,二次手术后3个月复查MRI示椎管内多发可疑转移灶。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H3K27M突变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和膜突蛋白(Moes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4月至2020年12月病理学确诊的102例NSCLC患者癌组织标本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Foxp3以及Moesin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两者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Foxp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5.69%(67/102)、对应癌旁组织Foxp3蛋白阳性表达率[22.55%(23/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94,P<0.01);Foxp3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TNM stage)明显相关(χ2=5.890、4.603,P<0.05)。NSCLC组织Moes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33%(85/102)、对应癌旁组织Moesin蛋白阳性表达率[15.69%(16/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62,P<0.01);Moesin表达水平与NSCLC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χ2=8.483、4.910、4.175,P<0.05)。结论Foxp3和Moesin表达上调与NSCLC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NSCLC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