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重建腕部、手指、踝部、足趾屈伸功能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8年3月,河南省中牟县中医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分别收治4、5、3例手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3~62岁,手部缺损5例、足部缺损7例。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8 cm~15 cm×10 cm,根据缺损创面面积及肌腱缺损长度设计并切取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组织瓣面积为10 cm×8 cm~15 cm×12 cm。根据受区具体情况,组织瓣中旋髂浅动脉与受区尺动脉端侧吻合2例、端端吻合1例,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4例,与胫后动脉端侧吻合2例,与足跗外动脉端端吻合1例;组织瓣中腹壁浅动脉与受区桡动脉端侧吻合1例,与尺动脉端端吻合1例。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组织瓣外观、质地、两点辨别觉距离等,并采用手部主动运动总和法进行手部功能评定,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结果12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组织瓣略显臃肿,与受区结合处有线状瘢痕,组织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5~22 mm;手部功能评定为优3例、良1例、可1例,足部功能评定为优4例、良2例、可1例;患者对手足功能恢复及外观满意。结论髂腹股沟复合组织瓣可修复手足部创面并重建腕部、手指、踝部、足趾的屈伸功能,是修复该类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术后血管危象的转归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 049例,其中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共6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臂皮瓣(RFFF)28例、股前外侧皮瓣(ALTF)19例、腓骨瓣1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危象探查术。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包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手术挽救成功44例(68.8%)。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组织瓣类型、危象发生时间、间隔时间(发生血管危象至进行手术探查的间隔时间)和引起危象原因与组织瓣抢救成功率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瓣类型、危象发生时间、间隔时间是影响组织瓣抢救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危象发生越早,间隔时间越短,组织瓣危象的抢救成功率越高;组织瓣类型会影响组织瓣危象的抢救成功率,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腓骨瓣的抢救成功率依次降低;尽早识别血管危象并进行手术探查是组织瓣抢救的首要原则。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证探索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确定各种背景特征变量对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在某省不同地区部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类从业人员进行量表调查,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探讨医院环境中个体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结果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系数为0.239,组织支持在OCB的个人主动性、利他、认同上的相关系数为0.210、0.211、0.473,即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认同、利他、主动)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组织支持满足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被组织和同事认可、赞许的需要,如果"感知"到组织对其支持,会激发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这要求医院力争创造心理软环境,使员工得以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的认可与关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下肢解剖结构、恢复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9年4月,应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患肢解剖结构及功能治疗51例,其中胫骨近端缺损17例、胫骨远端缺损27例、跟骨部分缺损4例、前足跖骨缺损3例。手术分期进行,一期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3例、腹股沟皮瓣8例、股前内侧皮瓣5例、胸脐皮瓣3例、背阔肌皮瓣2例,切取面积3.5 cm×15.0 cm~8.0 cm×25.0 cm;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架或自行设计的牵张器,采用Ilizarov环形架44例、自行设计牵张器7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例股前外侧皮瓣部分坏死,3例皮瓣术后感染,其余47例皮瓣全部成活。36例胫骨采用骨搬运方法修复骨缺损,8例采用骨搬运与肢体延长结合恢复长度,4例跟骨采用横行或纵向牵张恢复跟骨外形,3例前足跖骨缺损采用纵向或横行牵张恢复足弓。随访9个月~2年,无骨髓炎复发,骨搬运对合端及延长区均获骨性愈合。按Paley骨性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8.0%,按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评分平均88.9分,按美国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79.5分。结论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可重建下肢骨与软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有伸肌腱缺损的指背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对伴有伸肌腱缺损的指背缺损创面的23例患者,应用两种带肌腱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其中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14例、带示指(小指)固有伸肌腱的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9例。皮瓣切取面积2.8 cm×2.0 cm~4.4 cm×2.8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色泽、质地、感觉以及皮瓣供区情况。结果本组23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和2例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术后第二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回流正常,皮瓣顺利存活。除1例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外,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并发深部组织感染。所有病例均获得6~14个月随访,平均7.3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无挛缩,腕关节屈伸功能正常。皮瓣两点分辨觉达9~11 mm。结论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复合组织瓣、带示指(小指)固有伸肌腱的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具有切取简单、血供可靠、皮瓣外形好和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伴有伸肌腱缺损的指背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术式,灵活选择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中丙氨酸浓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且术后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的组织标本30例,利用高通量代谢组学的方法测定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的丙氨酸浓度,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 test非参数检验分析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丙氨酸浓度差异,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多种临床特征与癌组织中丙氨酸浓度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癌组织丙氨酸浓度[0.427(0.354~0.498) μg/L]与癌旁组织丙氨酸浓度[0.280(0.238~0.338) μg/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3,P<0.05)。癌组织中丙氨酸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周岁组[0.469(0.408~0.583) μg/L]、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0.496(0.430~0.593) μg/L]、尿碘超标组[0.482(0.416~0.582) μg/L]、肿瘤直径≥1 cm组[0.469(0.432~0.601) μg/L]及鼠类肉瘤滤过性病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型组[0.433(0.381~0.554) μg/L]癌组织中测得的丙氨酸浓度分别比年龄≥45周岁组[0.402(0.337~0.425) μg/L]、中央区淋巴无转移组[0.405(0.314~0.429) μg/L]、尿碘未超标组[0.4136(0.297~0.460) μg/L]、肿瘤直径<1 cm组[0.414(0.319~0.488) μg/L]及BRAF基因野生型组[0.395(0.337~0.402) μg/L]癌组织中测得的丙氨酸浓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氨酸可能在PTC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在全舌或近全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15例舌癌(全舌或近全舌切除)患者,肿瘤根治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组织瓣同期修复,皮瓣大小为6 cm×10 cm~8 cm×15 cm,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要求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结果15例皮瓣均成活,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经探查及相应处理后完全成活。术后于门诊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舌部受区皮瓣成活良好,术后6个月患者张口度、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但是吞咽及语音功能欠佳;大腿供区运动功能良好,无麻木、疼痛不适。结论全舌或近全舌切根治术后遗留的组织缺损,以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可以较好的恢复舌的部分功能及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