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诊断肺部病变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120例入选肺部病变患者均于我院就诊治疗,其中肺部炎症患者45例,肺间质疾病患者37例,肺结核患者21例,肺癌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高分辨CT扫描以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对比分析扫描结果。结果 常规剂量与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噪音评分高于常规剂量,差异显著(P0.05) ;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权重CT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沟通技巧在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12月消化内科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患者 10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 53例)和对照组( 53例) ,实验组患者应用沟通技巧,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沟通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完成用时、患者满意度、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检查完成用时 31-35min患者数均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比对照组有明显缓解( P< 0.05)。结论 沟通技巧在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可缩短患者检查用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7,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4、-3.909,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经胸超声(TLU)对间质性肺疾病(ILDs)不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征象鉴别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首次诊断为ILDs的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14)岁。TLU扫描前外侧胸部和后胸部共计16个扫描点,记录A、B线和胸膜异常;胸部HRCT按照上中下肺野选取3个层面,每个层面需要评估的范围与超声扫描的范围逐一对应,记录胸部HRCT的常见征象;ILDs早期病变定义为胸部HRCT评分≤1分并且没有蜂窝影。计算A、B线和胸膜异常与胸部HRCT征象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B线和肺HR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线诊断CT征象为正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4.9%,符合率为84.6%。B线诊断CT征象为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3.9%,符合率为84.6%;小叶中心性结节影较其他HRCT征象B线数量更少、间距更窄,其他的HRCT征象B线无特异性表现;B线发现ILDs早期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3%和83.9%,符合率为84.0%。B线数量(R=0.827,P<0.001)和宽度(R=0.951,P<0.001)与胸部HRCT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线间距与胸部HRCT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831,P<0.001)。肺部超声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0.0%,符合率为93.6%。结论肺部超声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肺部间质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临床早期诊断ILDs、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和随诊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未能发现肺部超声能够区分不同间质性病变。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防风通圣丸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C18色谱柱(150 mm×3.0 mm,2.7 μm),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的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Full MS/dd-MS2),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二级碎片离子信息,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mzVault 2.0质谱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对,鉴定防风通圣丸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2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33个、色原酮类13个、三萜皂苷类8个、香豆素类6个、环稀醚萜类5个、苯肽类4个、萜类4个、酚酸类3个、木脂素类3个、蒽醌类2个、生物碱类1个。结论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可快速、准确地识别防风通圣丸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C)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辨率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60例有明确病理结果SP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节直径均<3 cm。所选患者先行常规MSCT平扫,发现结节后对病变区域行高分辨率MSCT扫描,从结节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强化特点等方面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60例SPN,包括良性结节23例,恶性结节37例;SPN结节直径<1 cm者共8例,均为良性;1 cm≤直径≤2 cm者共18例,其中良性14例,恶性4例;直径>2 cm者34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33例。恶性结节肺外带发生率(77.14%)高于肺内带和肺中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分叶征(91.89%)、毛刺征(81.08%)、胸膜凹陷征(67.57%)、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67.57%)、血管集束征(51.35%)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增强后多强化明显,CT值增幅>20 Hu;良性结节除血管瘤外增强后多呈周边强化,CT值增幅<15 Hu。结论高分辨率MSCT可以准确判断SPN的大小、形态及强化等特征,对良恶性SPN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 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s. 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1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诊断的未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15例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及临床特点。在15例未成年患者CT表现,8例肺部阴性,为轻型患者,发病年龄4~11岁[(6.5±2.3)岁];7例表现异常,为普通型患者,发病年龄7~17岁[(11.9±3.0)岁]。胸部CT异常表现中,仅为支气管壁局部增厚2例,单侧肺病变1例,双侧肺病变4例;表现为11个病灶,其中磨玻璃及稍高密度小结节影6个,斑片磨玻璃影5个,伴少许实变2个;病灶位于胸膜下10个(两肺下叶共7个),非胸膜下1个;伴有局部细支气管增厚3例;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