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我们回顾性分析8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例和210例非DV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和计算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短径、受压程度、右髂总静脉(RCIV)内径以及左髂腔静脉夹角(left iliac -vena cava angle,LIVCA)。发现左髂腔静脉夹角小是双重髂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LCIV受压往往比单一型LCIV受压更容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20例)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21例)。两组均获30个月以上随访。两组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比4.8%,P>0.05)。但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术后30个月内复发率(60.0%比19.0%)、术后30个月内无复发时间中位数(19.5个月比30.0个月)均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疗效良好,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DRG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只)、CCD模型后7 d组(30只)、CCD模型后14 d组(24只)及CCD模型后28 d组(24只)。后3组大鼠采用"U"形棒制备CCD模型。采用机械痛刺激仪和热痛刺激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缩爪反应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和神经元标志物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CCD模型后14 d组大鼠的MWT与TW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的免疫反应性较对照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中。结论CCD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下降,受压侧DRG内ANXA2蛋白表达上调及免疫反应性增强,ANXA2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和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3(22.1±15.9)岁。本组32例新辅助化疗均有效,均行股骨远端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术治疗。按照假体重建方式分组: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组(定制组)12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组(新轴心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中15岁以下的8例儿童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与新轴心式组术后1年MSTS评分分别为(26.6±2.6)分和(22.6±1.8)分,膝关节HSS评分分别(90.1±4.1)分和(70.4±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9、11.375, 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2和15%(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术后保留自身关节定制组出现1例假体髓内柄断裂、1例伤口不愈合,新轴心式组出现2例假体松动、2例伤口不愈合。定制组中,保留骨骺的15岁以下8例患儿中术后满2年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大于20 mm。结论在满足严格的保肢适应证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对于距离膝关节面有一定安全距离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治疗患者,相比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重建,采用保留自身膝关节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虽然不能解决儿童日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