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伤保险商业化模式的形成,为雇员与雇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近几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大幅度增加,安全事故频发,由于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较小,政策落实情况不到位,工伤保险在农民工这一群体中的运行效率较低。工伤保险制度的商业化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工伤保险的运行效率,对于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重庆市蟑螂种群的分布和密度变化,为制定有效的蟑螂防治措施和预防控制虫媒传播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进行,采用粘捕法。结果平均粘捕率为15.14%,平均侵害率为14.12%,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密度为0.77只/张,平均密度指数为5.06只/张,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高峰出现在6-9月间,10月开始下降;蟑螂侵害率和密度最高的为餐饮店和农贸市场。结论目前重庆市蟑螂侵害程度比较严重,化学防治仍是降低其密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应结合种群特点和密度消长规律进行科学防治,将蟑螂密度保持和巩固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简介: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居民家庭情况及社区卫生服需求与利用情况,并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比较,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4年5—8月对重庆市巴南区某街道960户家庭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对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960户家庭、居民2742人,社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9.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患病率为35.6%,两周就诊率为5.9%,两周患者中未就诊比例为35.0%住院率为14.1%,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21.2%;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低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者未就诊比例、住院率、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高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60岁及以上年龄组所占比例大(52.4%),且其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住院率较高。结论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总体较大,而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有待提高,社区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相对较高。应加强老年人群医疗资源的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与服务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鸣玉镇某小学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寻找本次暴发的危险因素,探索预防控制风疹暴发疫情的对策。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病例临床、流行病学可疑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测信息,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结果2015年3月23日-4月17日,共发生风疹病例41例,罹患率3.56%。首发病例发病前15天内有暴露史。病例对照显示暴露于与风疹病例接触、暴露于家庭有风疹病例、班中接触的病例已隔离、有良好的洗手习惯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暴露于与风疹病例接触、暴露于家庭有风疹病例可能是风疹暴发的危险因素,而班中接触的病例已隔离、有良好的洗手习惯可能是风疹的保护因素。加强医疗机构和学校传染病报告,做好病例隔离,是预防控制风疹暴发的重要措施。
简介:目的探索当前重庆大学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在3所大学选择主管领导、团委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医和心理咨询师等关键人物15名以及大学生15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同时另选取40名大学生分为6组,展开专题小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媒体的宣传效果较差,且网络宣传体系不完善;参加学生社团及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访谈对象表示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的进度不一。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报告或讲座形式的身心健康教育。师范类学生迫切需要获得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营养学,医学类学生为营养学、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理工类学生则为心理健康、运动保健和营养学。结论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生对身心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具有差异性。重庆大学城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新媒体、校医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
简介:目的总结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和艾滋病感染情况,及时评估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方法2008—2015年,分别采用TRUST和ELISA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用ELISA方法初筛、western-blot确认艾滋病毒抗体,检测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体检重庆口岸出入境人员122744人次,检出梅毒感染者209例,检出率为0.17%;艾滋病感染者139例,检出率为0.11%。各年龄段的男性感染者均远高于女性,以青壮年30~40岁以及40~50岁年龄段为高发人群。性接触尤其是男性同性接触仍是主要传播途径。从人员构成来看,出国务工人员的比例占82.76%。入境人员中来自于亚洲和非洲的人员是主要感染者。结论应重点加强男性中青年出国务工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途径、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