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玫瑰花和木槿花进行鉴别研究,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方法观察玫瑰花和木槿花的性状特征,研究两者的花粉形态特征。 结果玫瑰花和木槿花在性状鉴别和花粉形态等方面有明显不同。结论所得结果可作为玫瑰花和木槿花的真伪鉴别的依据。关键词 玫瑰花,木槿花,性状,花粉粒,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对管花肉苁蓉在缓解体力疲劳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择160只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复方管花肉苁蓉片人体推荐量作为依据,将所有小鼠划分为4组,每组均40只,对于各组,再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均10只。对所有小鼠持续应用复方管花肉苁蓉片30d,对小组负重游泳持续时间、血清尿素、肝糖原含量以及血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在对4组小鼠应用不同剂量复方管花肉苁蓉片后,根据试验分析,将高剂量(1.000g/kg·bw)复方管花肉苁蓉片用量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进行对比,小鼠负重有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同时,小鼠肝糖原储备量明显增加,同时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水平比较低。另外,通过对不同小组小鼠血乳酸曲线下面积进行对比,各组差异部显著。结论:管花肉苁蓉可有效发挥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开发应用价值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管花肉苁蓉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采用肝糖原、血清尿素、血乳酸测定实验和负荷游泳实验,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管花肉苁蓉提取物,比较各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肝糖原、血清尿素及血乳酸浓度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中、高剂量组力竭性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运动后肝糖原储备量增加(P<0.05),运动20分钟后血乳酸浓度降低(P<0.05),对运动后小鼠血清尿素浓度下降无明显性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金鸡丸中芒柄花素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鸡丸中重金属有害元素,为完善其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磷酸溶液(27︰73),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49 nm,柱温30 ℃;采用石墨炉法检测铅、镉含量;采用冷蒸气串联石墨炉法测定砷含量;采用火焰法测定铜含量;采用冷蒸气法测定汞含量。结果芒柄花素在0.02~ 2.01 µ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8.5%,RSD为1.53%。铅、镉、砷、汞、铜回收率分别为103.6%、95.7%、92.4%、104.9%、112.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完善金鸡丸的质量控制及用药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灯盏花素联合丁苯酞的应用效果。方法:以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研究组(32例);对照组单用灯盏花素治疗,研究组联用灯盏花素、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LOTCA评分变化与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LOTCA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LOTCA评分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LOTCA评分与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灯盏花素联合丁苯酞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促使其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治疗儿科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感染性腹泻患儿中选取60例,患儿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之间,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止泻退热等常规方法开展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的治疗方案中再加上给予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开展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止泻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感染性腹泻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有利于患儿的治疗效果提升,有利于感染性腹泻患儿快速止泻退热,患儿家属对这一治疗方法也更为满意,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在临床对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儿科秋季腹泻效果。方法:在我院秋季腹泻患儿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8年11月到2020年11月之间,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的治疗方案中再给予百花止泻汤直肠滴注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秋季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蕊花糖苷(VB)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实验1:常规培养胶质母细胞瘤T98和U251细胞并各自分为4组,依次添加0、20、40、80 μmol/L的VB处理24 h。采用CCK-8实验检测4组细胞存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4组细胞迁移、侵袭情况;采用RT-PCR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4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波形蛋白、Snail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2)实验2:T98、U251细胞各分为4组,依次为对照组、VB组、TGF-β组和TGF-β+VB组。对照组及VB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TGF-β组及TGF-β+VB组细胞转染TGF-β质粒;转染24 h后VB组、TGF-β+VB组细胞均加入40 μmol/L VB继续培养24 h,随后进行后续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Western blotting实验,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同实验1)。(3)体内实验:裸鼠皮下种植U251细胞后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的VB,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记录小鼠肿瘤体积大小和小鼠体质量的变化;实验终点(移植后21 d)时,检测小鼠肿瘤重量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肿瘤中TGF-β、波形蛋白、Snail的表达。结果(1)实验1:与0 μmol/L VB组相比较,20 μmol/L、40 μmol/L VB组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0 μmol/L VB组细胞存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 μmol/L VB组比较,20和40 μmol/L VB组迁移和侵袭到下室的细胞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TGF-β、波形蛋白、Snail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2:与对照组相比较,VB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加,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B组比较,TGF-β组及TGF-β+VB组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加,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更小,TGF-β、波形蛋白及Snail蛋白表达量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小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通过下调TGF-β的表达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