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面部美学单位综合因素设计的改良面部脂肪填充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实行面部脂肪填充改善面型的求美者60例,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填充,基于面部美学单位综合因素设计的全面部填充。结果:两组的患者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较大(
简介:摘要:痤疮是中医门诊常见病之一,困扰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痤疮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状态,且年轻化趋势明显。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本病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新的方案。本文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中医治疗研究最新进展。从不同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痤疮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面部脂肪室解剖的美学分区在脂肪注射面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4例行面部脂肪注射患者依据10个美学单位39个美学亚单位分区,给予深、浅层脂肪室脂肪颗粒或纳米脂肪移植。统计不同美学单位脂肪注射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本组74例患者中,23例患者填充3个,19例患者填充4个,14例患者填充5个,9例患者填充6个,5例患者填充7个,4例患者填充8个。74例患者中额部移植脂肪3-8ml,鼻部移植脂肪3-7ml,鼻唇沟部移植2-10ml,颊部移植4-10ml,唇部移植2-6ml,耳垂移植1-3ml。74例患者移植颗粒脂肪平均20.15±3.24ml,移植纳米脂肪平均4.35±1.05ml。本组患者术后面部肿胀与淤血恢复时间平均9.54±2.05d,术后随访显示并无感染与硬结及包块等并发症情况,皮肤质地与光泽度及面部年轻化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在面部美学分区指导下,采用深浅脂肪室脂肪移植术,可安全高效完成脂肪注射面部年轻化,并实现面部轮廓塑造,有助于优化面部整形美容效果。
简介: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临床经验,结合国际同行治疗经验,本文从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经验性用药原则、手术处理原则、术后换药原则、智齿冠周炎相关间隙感染的防治策略、血糖监测与控制、物理因子治疗原则、路德维希咽峡炎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等10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形成共识,以期逐步实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同行诊治OMSI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我国OMSI的诊疗水平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颗粒脂肪注射对面部烧伤瘢痕改善作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面部烧伤瘢痕患者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15~56(47.57±4.80)岁。所有患者用自体小颗粒脂肪注射,观察临床疗效、温哥华瘢痕评分(VSS)、并发症情况、满意度。结果46例患者治疗前VSS评分(13.15±2.36)分,治疗2个月(11.06±1.78)分,治疗4个月(9.18±1.37)分,治疗6个月(7.2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患者中,痊愈19例占41.30%,显效17例占36.96%,有效7例占15.22%,无效3例占6.54%;总有效42例占93.48%。并发症发生4例,并发症发生率8.70%,均经相应处理治愈;患者满意42例,满意度91.30%。结论小颗粒脂肪注射治疗面部烧伤瘢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瘢痕,且并发症较少,患者较满意。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标识在颅面部CT检查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本院颅面部病变CT检查的患者83例,按单双号分组,单号患者放置标记42例(A组),双号不放置标记41例(B组);CT检查标识以“L”为左侧标识(左:left,L)。 结果 颅面部病变患者83例,A组41人次,均无争议;B组42次,有1例有争议。 结论 CT标记"L"应用于颅面部CT检查,避免了误诊;所以CT标识的应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面部美容注射导致眼部血管阻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面部美容注射导致的眼部血管阻塞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按原注射材料的不同分为透明质酸组(24例)和自体脂肪组(8例)。总结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其中15例为眼部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14例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为睫状后动脉阻塞。发病后就诊时间为(11.44±12.60)h。就诊时视力为无光感~1.0,治疗后9例视力提高,23例视力无改善。自体脂肪注射组与透明质酸注射组相比,脑梗死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美容注射后眼部阻塞的血管以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为主,自体脂肪注射者易发生脑梗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颜面部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行产前筛查的1000例孕妇,选取超声筛查胎儿颜面部异常者作为观察组(13例),选取超声筛查胎儿颜面部正常但有高危因素者作为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染色体结果,分析颜面部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①观察组共包括唇腭裂畸形7例,鼻骨缺失4例,小下颌异常2例。其中,超声软指标异常8例,染色体异常7例,合并畸形4例;②观察组颈部透明层厚度(NT)厚度为(2.46±0.43)mm,对照组NT厚度为(1.82±0.34)mm,P<0.05;③观察组染色体异变率53.8%(7/13),对照组染色体异变率4.8%(2/42),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效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并借助颜面部畸形指标提升染色体异常胎儿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组织病理初步诊断面部不明注射物的性质和注射部位,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学影像科将直视下切除面部不明注射物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77例,年龄17~58岁,平均29.4岁。包块、面部肿胀涉及前额、颞部、颧部、颊部、鼻部、鼻唇沟、唇部、下颏等部位,依照MRI提示,直视下切除不明注射物及其周边包膜样组织,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不明注射物主要为凝胶样注射物、颗粒样注射物、生长因子类注射物3种类型。凝胶样注射物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大体上可见注射物呈黏稠聚集物,周边被皮冻样组织包裹;组织病理见组织内大片均质蓝染区域,周围大量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颗粒样注射物在T1WI或T2WI抑脂序列表现为低、等信号,注射物呈沙粒样物质,混合包裹在瘢痕样组织中,形成坚韧的块状包块;组织病理见形状不规则颗粒状物,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生长因子样注射物在MRI图像上与正常组织无界限,增生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抑脂序列呈现等、高信号;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相对致密、含有较多纤维、血管丰富、易出血;组织病理见皮下血管增多,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初步判定不明注射物的种类和注射层次,有助于直视下手术时判定注射物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化学剥脱治疗面部痤疮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6例面部痤疮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24~36(28.06±2.88)岁。应用浓度20%果酸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痤疮分级、痤疮数目、痤疮消退率、治疗有效率、毛孔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评价均有所改善。果酸治疗前,患者痤疮Pillsbury分级为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9例,治疗后Ⅰ级28例、Ⅱ级8例、Ⅲ级0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3,P<0.001)。治疗前患者痤疮数38.64±15.57,治疗后患者痤疮数16.17±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7,P<0.001)。治疗后,36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恶化4例,有效率83.33%。果酸治疗前患者皮肤毛孔值1263.67±593.44,治疗后降至1196.33±579.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果酸治疗痤疮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面部血管的解剖,探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辅助下进行面部注射填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二中心收治要求面部填充患者142例,男11例,女131例,年龄17~68岁,平均39.7岁。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用自体脂肪或透明质酸进行面部注射填充,多普勒彩超辅助下,助手以手指对眶部特定血管进行加压按压,使动脉暂时性压闭,以钝针边退边注射,待注射完成时再松开手指。结果自体脂肪组填充治疗54例,透明质酸组填充治疗88例,填充部位包括额部、颞部、眉间、鼻部、泪沟、鼻唇沟、颧颊部、颏部及唇部等,注射部位形态改善满意,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改善效果,无1例发生血管栓塞,其中9例接受2~3次脂肪填充。术后随访1~6个月,早期肿胀、瘀斑,在7 d左右明显好转。面部脂肪填充患者术后早期存在局部肿块情况,1个月左右缓解无明显硬结形成。结论彩超辅助下以手指用力按压眶部特定血管,方法简单易行,对患者无附加伤害,值得临床应用。